【專題】你有制度我有態度:藝術家的香港生存之道 在音樂廳外發聲——洪思行與龍文慧對話 文:洪思行 「以前真的想像不到一個人可以有如此大的影響力,但現在即使是一位年輕人拍一段片,都可以引起好大的迴響,正如我的行動一樣。」
| |
|
【編者的話】 編者的話 文:陳國慧 我們見到不少文化界的朋友,在這一年透過不同的方式思考自己與香港的關係,為不平事爭取發聲的空間,放下一點所謂的利益,讓更多人知道怎樣可以令這城市變得更美好。
|
|
|
|
【專題】你有制度我有態度:藝術家的香港生存之道 這一年,我的行為實踐與所得 文:莫穎詩 常羨慕別的地方有如何厲害、大膽的藝術家,其實我們又會否想像過我們也一樣有本事做得到?我們願意每天獃在陽光下的時間到底有多久呢?
| |
|
【專題】你有制度我有態度:藝術家的香港生存之道 這一年,我的閱讀實踐與所得 文:李達寧 有些事發生了就無法逆轉,注定要改變人生。如果發生於整個城市,以至國家,無可逆轉的就是歷史。有時更徹底改變一個城市的性格。
| |
|
|
| 【焦點座談】 年輕編劇與編劇計劃的雞先蛋先?──「近年編劇平台及創作生態論壇」記錄 文:李智達 年輕編劇固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若論他們的心態,並不是完全被動和缺乏熱誠。
|
|
【活動探報】 Dramaturge不是一個位置,是一種思考角度——2015年10月Dramaturgy工作坊筆記 文:梁妍 | |
|
| 【劇場外望】 波蘭的「劇場私塾」和「地下劇場」(上篇) 文:吳紹熙 但在香港,發展的趨勢似乎是向著波蘭案例中壞的一面走,至於好的那一面是否能同時發展出來則是未知之數。
|
|
| 【演藝人誌】 為作品尋找在當下演出的意義──記與海格.托瑞森的一次午餐閒聊 文:陳國慧 她強調每次參與都不甘於只擔任觀察者的角色,只當觀察者對她來說太沒有趣味了,她要的是實際經驗。
|
|
| 【劇場外望】 小談台港表演藝術生態不同──宣傳篇 文:肥力 這當然因為兩地社會對藝文的重視程度不同,表演藝術的新聞價值自有落差,致台媒記者對表演藝術用心,創作人也感到受尊重而欣然協助。
|
|
|
| 【活動探報】 「戲劇顧問」的是與否——回歸劇場初心 文:賴閃芳 |
|
| 【演藝點選】 一場意味深長的重逢 文:李夢 也難怪有人說,這支成立於美國、且以美國國寶級詩人艾默森命名的弦樂四重奏,不論演奏風格抑或其成員待人接物之道,都是樂觀積極美國精神的絕佳詮釋者。
|
|
|
|
【藝評空間】 評「樂.誼國際音樂節」——《室樂之夜》 文:蔡嘉雯 | |
|
【藝評沙龍】 世界藝術節大觀 「藝評沙龍」每期精選熱門演藝文化議題或在港上演的演藝節目,邀請藝評人和文化人對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