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編者的話】 編者的話 文:陳國慧 歷史的小或另類書寫其實有很多探索的空間,在這個時代,我們或許是更需要以更有創意、想像力和機動的方法去記錄歷史,才不至被消失。
|
|
【焦點座談】 八十後劇場創作人,你在哪裡? 文:羅妙妍 要破除劇場的虛假感覺、遠離社會的無力感,我們必須釐清創作裡的自己是誰。 「我」的初衷是甚麼?「我」此刻在哪裡?「我」如何在創作裡論述我的思考?「我」如何在操作裡展現我對劇場的定義?
|
|
【專題】個人的文化史:我的書寫經驗 書寫香港戲劇史,是一件很麻煩的事 文:鄧正健 都是說故事,所有歷史書寫也不外如此。問題是我不能天馬行空,而必須先返回地上再說。於是我降落在圖書館裡,一直往下挖,往下挖,才發現我們的戲劇檔案功夫做得多麼凋零。多年下來,香港文學、電影和戲曲都有豐碩的檔案庫存,前輩們種下的樹,後人便有涼可乘,那麼跟我同代的香港文化史研究者就可以往深處鑽,往細部挖。但香港戲劇沒有像樣的檔案庫,有的只是一些零碎的個案研究,和一些十分重要但幾被遺忘的史料,垂死躺在大學圖書館的閉架裡,有時我把它們借出來,輕撫它們發黃的身體,孤獨之感直透指間。
|
|
| 【專題】個人的文化史:我的書寫經驗 本土:有多近?有多遠? 文:李展鵬 如果說寫作是一種對自我的尋索,那麼,寫作人如何發現他跟一個地方的關係,就必然是其中的重要歷程。對於我──以至很多澳門人──來說,尋索本土的路是迂迴的。
|
|
| 【專題】 重讀喬治.史坦納(George Steiner) 文:何阿嵐 當現實環境不停地抹殺這些可能性時,所謂的政治現實,更想盡辦法令在此地共生的人無法溝通。那麼,劇場就是一個又一個面對不同世界的出口,藝術或許是唯一令我們走出這困境之地。
|
|
| 【焦點座談】 溫柔起革命 生活在地方 文:李慧君 生活在地方如今雨傘運動已成過去,香港的未來卻更難以想像,在此時此地,田中央滋養社區、改變人心的經驗,能為香港帶來甚麼啟示?
|
|
| 【活動探報】 「新作論壇:光影舞蹈」——思考方式的訓練 文:丘思詠 |
|
| 【劇場外望】 反映當下 . PQ2015 . 布拉格劇場設計四年展 文:徐碩朋 很多人以為,劇場設計只是一種存在於劇本之內、局限於演出時空之間的東西,但事實又不盡然。有時,劇場設計可以影響深遠,牽連甚廣!
|
|
【劇場外望】 愛丁堡藝穗節工作二三事 文:陳曉蕾 有別於香港一般戲劇演出的正襟危坐,這兒的觀眾可攜帶酒精飲料進場。由於我的場地演出至半夜,又以內容兒童不宜的棟篤笑作結,因此每星期平均都有兩三位觀眾醉酒生事。
| |
|
【演藝人誌】 對音樂動真情 文:洪思行 就算是日常生活中的瑣碎事,也要讓路給音樂。「有時我會收到一些推銷理財計劃的電話,以前我也會跟著比較那一個較好,但後來覺得很麻煩,如其花時間比較,倒不如聽多張唱片。若我要賺錢,我可以寫多文章,講多場演講,那我會更開心呀。」
| |
|
| 【藝評空間】 《兩生》——汗水與酒精交融成愛液的舞踏兩生花 文:格子 |
|
|
| 【藝評空間】 無機質感生命的輪式展演 ──談柏林德意志劇院 《失竊的時光》 文:林乃文 |
|
|
| 【藝評空間】 此時此刻的青春——評美國國家青年交響樂團 文:盧懷遠 |
|
【藝評沙龍】 信就有?談本地年輕藝術工作者的出路 「藝評沙龍」每期精選熱門演藝文化議題或在港上演的演藝節目,邀請藝評人和文化人對談
| |
|
| 【藝評空間】 記錄心靈——《相請不如偶遇》演出後120小時的精神活動 文:李智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