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演藝工會的為何與何為 香港戲劇發展的一點空白 文:丁羽 所謂「成行成市」,「行」是行業,「市」是市場。香港現時的戲劇活動,到底是否已成行業,並有市場?
| |
|
| 【專題】演藝工會的為何與何為 法國演藝勞方、資方、政府三方的角力場 文:謝東寧 號稱文化大國的法國,其對於文化工作者的職業類別的確認,以及適應其特殊工作條件的彈性認定,讓演藝人員有了法令上的保障,及較合適的從業環境。
|
|
【編者的話】 編者的話 文:陳國慧 「香港專業戲劇人同盟」在收集業界意見的階段就已經出現很多討論,這是大家都關注其發展的反映,其中一個問題,是到底這個組織是否有意擔當工會的角色?
|
|
| 【焦點座談】 i-舞蹈節2014 回應五連擊 文:小西、梵谷、sigi、梁妍、陳國慧
|
|
【影像】 給藝術工作者的小島空間 文:張志偉、劉淳欣|攝影:張志偉 這個小單位是我們的投資,但回報並非租金,而是珍貴的故事。我們期待這空間能醞釀出更多好的創作意念,或者純粹讓忙碌的藝術工作者能在大自然中休息,重新出發把正能量帶回香港藝圈。
| |
|
【專題】演藝工會的為何與何為 台灣劇界工會、勞動及文化權的想像 文:薛西 這些工會與劇場的型態、工作屬性及方式都不一樣,但像劇場創作者、劇場行政、劇場技術等現實存在的工作,並未納入官方現行職業分類表,換言之,沒有特定的合法身分,因而必須依附於其他。
| |
|
| 【專題】演藝工會的為何與何為 橫看英國影視劇院工會 文:周踏 成為工會成員,爭取權利同時,也必須保持專業水準,這既是對本身專業的尊重,也同時有助促進行業的有機生態。雖然,工會的功能始終是爭取權益、排解糾紛。
|
|
| 【活動探報】 香港舞蹈圖像──活於個體的集體身分 文:李海燕 只有競爭能維持生態健康,有助生存和發展。要容納競爭,生態系統必須要具開放性。但隨之而來的思考是,如果開放性體現於跨界合作,要跨多少才足夠?
|
|
【藝評沙龍】 演藝工會的為何與何為 「藝評沙龍」每期精選熱門演藝文化議題或在港上演的演藝節目,邀請藝評人和文化人對談
| |
|
|
|
【演藝人誌】 打開香港偶戲新一頁 訪奇想偶戲劇團葉偉彬、陳映靜 文:陳瑋鑫 「日本的偶劇比較著重內心發展,速度上是慢慢的,比較著重情調,情感較細膩;台灣的也具詩意,但就傾向娛樂。香港就往往要有浪漫與娛樂元素,而且速度要快,因為觀眾的耐性較低。」
| |
|
| 【演藝點選】 三十而立,還看《二泉映月》 文:秋盈 這麼看來,《二泉映月》「尋母」所象徵的身分探索,至少有兩個方向──越劇從何而來、往何處去,以及表演技巧上的借鑑、繼承與超越。適逢剛滿「而立之年」的浙百於三月底重臨香江,茅威濤和她眾位姊妹將如何回答「我是誰」的難題?
|
|
| 【劇場外望】 超越展演功能:Adelaide Fringe的藝術版圖 文:潘藹婷 Adelaide Fringe強調open access,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其中。組織者不會選擇演出內容或形式,也不會策劃活動主題,而藝術活動盈虧亦是由藝術家自付。
|
|
| 【藝評空間】 死亡中的生命與生命中的死亡——評貝克特三部曲 文:陳恆輝 |
|
| 【藝評空間】 賀曇花再現——第六屆香港國際室內樂音樂節「閉幕獻禮—璀璨美樂」 文:葉朗年 |
|
| 【藝評空間】 《男人老狗之狗唔狗得起》:人狗之間 文:賴勇衡 |
|
| 【藝評空間】 學員評論《忐忑之後》、《笛子走天涯》、《轟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