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未來藝術異變的評論變異 前言 文:肥力 2020年初至今,面對全球疫情,以及不同國家的社會運動及不滿情緒,不少社區因而幾近癱瘓,藝術事業及相關人士更面臨生死存亡威脅,以致出現大量作品轉型至線上模式,網路演出及發表,更有大量文章來討論這種網上生態,繼而是談及未來的藝術創作可能方向。面對如此藝術生態轉型,及大量的可能性討論,對應藝術的藝術書寫或評論,又有否同樣遇到危難與機遇呢?評論或其他回應有沒有提升或改變的契機?我們該如何利用報導、評論、創作,來回應未來的藝術,及至當前社會的景況?
在此計劃中希望集合約六至八位華文界的不同文化人及文字作者,分享各自的經驗,及探討現況。以上題目只為是次策劃方向,作者並不一定要直接回答問題,而可依據個人經驗及專業範圍擬定方向 。
|
|
| 【專題】未來藝術異變的評論變異 反觀影像與自我編輯 文:吳思鋒 當個體變得破碎,藝術家在做的便是召喚最後的感性,在生命政治的治理底層盡力撐開一個可感的空間,最後的抵抗。
|
|
|
|
|
|
|
|
|
【編者的話】 編者的話 文:陳國慧 因為要更安全,有些字眼成了禁忌,焦慮如病毒般蔓延,「可說的和不可說的」不會是疫苗可以解決的問題,藝評人如何保持眼睛和心靈健康以面對未來更多的異變,會是更複雜的問題。
|
|
| 【專題】未來藝術異變的評論變異 Wuhan Prison 文:王顥中 結果搞半天都是白折騰了,也證實了我根本是個外行人,「Wuhan Prison」原來是武漢一間已經開了很久的酒吧。
|
|
|
| 【專題】未來藝術異變的評論變異 書寫是為一種移植方法:談疫症下藝術生態轉型與藝術書寫的作用力 文:蔡寶賢 當我進一步重新思考藝術書寫之於的未來藝術生態的意義時,我想到一個關鍵字:詮釋者。
|
|
【專題】評論,可說的和不可說的 藝術家找不到紅墨水 文:鄧正健 故專制者本質就是:沒美感。無權力者在現實上無法與當權者對抗,卻能透過保存和發揚自身的美感,作為極權敗壞人類文明的歷史見證。
| |
|
| 【專題】評論,可說的和不可說的 疫情與政情夾擊下的新焦慮 文:莫兆忠 澳門劇場的焦慮在於,越少交流的機會,被看見的機會便越少,澳門劇場在華文劇場的網絡裡,會不會又再回到「隱形」狀態?
|
|
| 【專題】未來藝術異變的評論變異 說一個好故事,因為這關係到我們共同的生活 文:陳佾均 在危機初始的震盪之下,全球劇場終於有了一個共同的困境,諸多思辨和提案紛紛探索線上形式的投射可能和互動操作。
|
|
| 【專題】未來藝術異變的評論變異 都「線上」了,還是戲劇嗎? 文:李然 |
|
| 【專題】未來藝術異變的評論變異 作為藝術評論的podcast 文:小明們@小明拆台 |
|
|
【專題】評論,可說的和不可說的 台灣藝術圈言論自由發展的三個時期 文:王柏偉 在國民黨退守中國來台之後迄今,台灣的言論自由與政治的關係,約莫可以分為三個時期。
| |
|
| 【專題】評論,可說的和不可說的 Everything could be Said, but in Context and Tight Framing: Opinions on Arts in the Digital Sphere 文:Dr Chua Lian Choon (Richard) The biggest challenge facing Singapore criticism is individual's inability to put aside their pride and acknowledge their weaknesses in providing constructive criticism.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