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演藝人誌】 書寫音樂歷史與故事的周光蓁 文:洪思行 每當說起歷史、寫作等詞彙時,總予人一種很「重」的感覺。但跟周光蓁這位多次書寫歷史的人交談,卻有種輕鬆的感覺,大概是因為他真是樂在其中。
|
|
|
| 【專題】2017年本地演藝節目與事件回顧 省港澳梨園子弟各展功架 攜手合作《粵劇經典慶回歸》 文:周嘉儀 粵劇是香港本土的一塊文化瑰寶,透過省港澳粵劇界的通力合作,得以承傳,《粵劇經典慶回歸》是2017年香港的戲曲盛事,亦為本地的戲曲史寫下輝煌的篇章!
|
|
|
| 【焦點座談】 Re-imagine Dance in Asia: City Contemporary Dance Festival Hong Kong 2017 文:Cecilia Djurberg What is Asian dance? What is Asian? Who represents Asia? And what is dance?
|
|
【編者的話】 編者的話 文:陳國慧 2017年是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成立廿五周年,我們以「廿五」為題首次策劃了別具意義又有趣味的「廿五點評」活動,除了邀約參與的藝評人外,還收到接近五十個包含不同演藝範疇的來稿,每篇都很有心思,而且可見即使字數有限原來也可評得精準俐落!
|
|
| 【專題】2017年本地演藝節目與事件回顧 2017樂壇大事回顧 文:洪思行 筆者冀以這篇文章,跟讀者從那些豐富活動中,回顧2017年香港樂壇發生過的一些大事。
|
|
| 【活動探報】 Jarosłow Fret 身體工作坊紀錄 文:賴閃芳 皆因Fret認為,身體就是舞台,也是戲劇的第一步。戲劇之所以能發生,正正在於變化。
|
|
|
【特稿】 為了甚麼而寫?寫給誰看?——IATC TW 2018年度論壇「藝術書寫與藝術實踐」側記 文:羅倩 或許讀者也需要評論人持續的灌溉培養,而讓評論人持續耕耘與發表茁壯的場域是否已經完備?是否需要擴充基地?產業環境可否更完備?
| |
|
| 【專題】2017年本地演藝節目與事件回顧 2017,「香港」總在舞台不遠處 文:江藍 香港的問題何其複雜,可呈現的面向也殊多。而且,戲劇並非用來解決現實問題,2017年這些作品,創作人讓自己及觀眾透過創作思考或反省現實的種種,也就是戲劇應有之義了。
|
|
【特稿】 台灣IATC 2018年度論壇側記 文:梁妍 在論壇的裡裡外外,我很感覺得到主辦方的強烈的自我期許——希望將台灣帶出去:所謂的「在世界發台灣之聲」,台灣要走出去,台灣要拿自己的東西走出去給世界。
| |
|
| 【專題】2017年本地演藝節目與事件回顧 淺談2017年香港舞蹈新面貌 文:陳瑋鑫 整體上也算是充滿驚喜,既有新場地的出現,又有新的跨界合作與舞蹈節,甚至有全新的製作集資模式試行,為未來舞蹈界的發展,提供了好些啟發。
|
|
| 【劇場外望】 側記Sue Giles的「嬰兒劇場創意製作工作坊」 文:羅淑燕 工作坊的第一件事,便是學習暫時放下成人的觀點和身段,喚起兒時的記憶、重溫幼兒時感觀與思考。
|
|
| 【劇場外望】 Reminiscence: IATC Young Theatre Critics Seminar at Wuzhen Theatre Festival 2017 文:Clement Lee Studying theatre is a rational task, but the reason we take up this task is that we love the art form. We have a passion for it.
|
|
| 【劇場外望】 《亞洲民眾劇場巨人——菲律賓教育劇場協會五十周年》 文:吳文基 然而,社會性、政治性的題材卻沒使PETA犧牲其藝術追求,甚至營造了其獨特的劇場美學。
|
|
|
【藝評空間】 Teatre Animal Like Cat and Dog - creating a world of imagination 文:Catherine Yau | |
|
| 【藝評空間】 《大學之烈火青春》:當張飛遇上孔子 如何過渡到成人(仁) 文:洪美芝 |
|
| 【藝評沙龍】 財爺放水好定唔好?從2018/19年度財政預算看文化發展 「藝評沙龍」每期精選熱門演藝文化議題或在港上演的演藝節目,邀請藝評人和文化人對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