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題】香港藝評廿五年 世界大變 樂評不變——廿五年樂評雜憶 文:周凡夫 樂評是一面鏡子,能映照樂壇,亦能映照到自己;樂評能讓別人,亦能讓自己在教育中成長,這才是樂評對樂壇,特別是對自己最大的作用和貢獻。
|
|
| 【專題】香港藝評廿五年 劇評廿五年 文:張秉權 高質素的評論永遠是需要的,但也是貧弱的,廿五年前如此,廿五年後當然已有進步,但是仍然不夠。我們只能繼續努力。
|
|
| 【專題】香港藝評廿五年 Message from the President 文:Margareta Sörenson While theatre and other stage arts are in blossom, the profession of critic seems to have difficulties due to the new situation of the media.
|
|
【編者的話】 編者的話 文:陳國慧 最近因為我們與劇人前輩進行香港戲劇口述史的訪問,當談及創會的初衷時,讓我也想到這些年來演藝環境的變化與發展。
|
|
|
|
|
| 【專題】香港藝評廿五年 劇評寫得慢的三大原因 文:何俊輝 評戲的態度理應是提供一些改善建議,鼓勵業餘戲劇人如何邁向專業水準。
|
|
| 【專題】香港藝評廿五年 從「產出」到「推廣」樂評 文:洪思行 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會跟「評論人」扯上關係,事實上是連文字工作也彷彿沾不上邊,但生命就是這般奇妙,將我慢慢引導到寫作樂評的道路。
|
|
| 【專題】香港藝評廿五年 從評論與劇場打開縱與橫的對話空間——淺觀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的出版與演藝評論 文:吳思鋒 用劇場「場面調度」的術語來說,協會其實調度得滿華麗的。
|
|
【活動探報】 「社群藝術論壇:藝術老友記」:當我們在談論老人時,我們有談及藝術麼? 文:何杏園 給予長者在藝術上自主,是眾嘉賓講者一直強調的,也是賦權(empower)長者的一種方法。
| |
|
| 【焦點座談】 編輯與生態——從「劇場與閱讀」到《劇場.閱讀》 文:黃蓉、馬翊淳 簡單解釋一下「窮私塾」的緣起:身為劇場工作者,會發現離開學院之後想再進修並不容易有這樣的機會。
|
|
| 【藝評空間】 選擇看見,還是堅持:談《好人不義》引發觀眾思考的編、導、演手法 文:葉智仁 |
|
| 【藝評空間】 《好人不義》:誰是好人?誰在迷失? 文:洪美芝 |
|
| 【演藝人誌】 流淚撒種的必歡呼收割——專訪台灣社區劇場實踐者賴淑雅、李秀珣 文:羅妙妍 這正是台灣社區劇場有別於其他華人地區之處,在政府政策與資源支持下,通過民眾劇場培育批判思考,「其實蠻有一點反政府的!」
|
|
| 【劇場外望】 我開始在柏林跑步——我和德國Surkhamp Theater出版社簽約的過程 文:甄拔濤 在柏林跑步的那個黃昏,我是真切感受到,我和她在某種意義上,終於有一點聯繫了。
|
|
| 【藝評空間】 《鄧樹榮專業演員實驗室展演》:一個劇場,兩種體會,無限想像 文:羅斌惠 |
|
|
| 【藝評沙龍】 互動與流動:如何用新科技打開劇場的想像 「藝評沙龍」每期精選熱門演藝文化議題或在港上演的演藝節目,邀請藝評人和文化人對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