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新銳藝評人的學習年代 學習獨立與視野,反思評論的可能——記羅馬尼亞青年劇評人工作坊 文:梁妍 某程度上,他們展示出來的,是評論人與自己的觀察、思考、判斷相處,而將其獨立、真誠地展現給他人,無論是同行、前輩、劇場工作者還是觀眾。
| |
|
| 【專題】新銳藝評人的學習年代 累積與思考:藝評人的成長 文:邵善怡 每一次演後討論,都是一個學習過程,我常把一起寫評論、看劇的朋友,視為同行者。觀看他們的評論文章後,在他們身上知道自己忽略了甚麼,補足了觀點,成為下次觀劇的啟發。
|
|
【編者的話】 編者的話 文:陳國慧 今期專題是「新銳藝評人的學習年代」,除了邀約梁妍書寫參與工作坊的反思外,也邀請了幾位去年曾參與本會不同藝評培訓項目的作者,分享他們的「學習」過程和期望
|
|
|
|
【劇場外望】 Total Brutal的動作與身體開發實驗室──記柏林國際工作坊 文:陳冠而 Nir 常常說,先體驗。直接以身體去感覺,去體驗。先不用語言去解說,不用理性去拆解。
|
|
|
【專題】新銳藝評人的學習年代 由中學到大學:藝評自學之路 文:凌志豪 藝評人的學習年代,是一個啟蒙的時代,是一場自我探索和啟蒙的運動。生成藝術評論與其他評論一樣,我們皆要抱著邏輯、信實、有學問來進行這場智性活動。
| |
|
| 【專題】新銳藝評人的學習年代 藝評入門生的反思日誌──網絡文字的得與失 文:盧宜敬 評分制度大概是社交網絡帶來的速食文化的究極版吧?我自以為生於新世代追趕潮流,怎知道原來我才是被淘汰的一派,新世代認為Facebook文字都太累人。
|
|
【專題】新銳藝評人的學習年代 從七年前的「新視野藝術節」說起 文:馮顯峰 這次計劃的設計可見其焦點不僅限於個別的作品,而是擴闊至「新視野藝術節」本身。故此,參與者不像以往只選一兩套節目以作評賞,而是選上五個節目,讓參與者可以縱觀整個「新視野藝術節」的節目選擇。
| |
|
| 【專題】新銳藝評人的學習年代 記我的學習年代 文:余卓伶 要做的好像很多,真是分身不暇,但實行起來,就是簡單的「生活就是藝術」這老套的口號。在這色彩豐富的年代,作為新銳藝評人的學習也許複雜了,但面對炫目的藝術交流,實在抗拒不了。
|
|
| 【劇場外望】 離不開卻也進不去的《城堡》 文:李慧君 因此,《城堡》的改編雖然有動人之處,但以上三個問題模糊了卡夫卡創造的荒誕異域,那微妙的距離就像故事中的城堡,你離不開它,卻又永遠進不去。
|
|
| 【焦點座談】 《戲劇匯演公開論壇》:我們還需要戲劇匯演嗎? 文:葉運強 匯演好像一個水池,當中有不同種類的魚種及生物生活在其中,各自互相影響著,又各自有自己的生存空間。
|
|
| 【劇場外望】 參與國際戲劇研究聯盟(IFTR)年度研討會後記 文:陳瑋鑫 國際戲劇研究聯盟(IFTR)成立於1955年,是促進世界各地戲劇研究學者交流與協作的學術組織
|
|
| 【活動探報】 工作坊裡的經驗與自我思考 文:陳瑋聰 然而,有否一些演員自身基本的訓練是我們進入不同的真實前可以做的?甚麼讓一個人成為一個演員,再進入不同的形式裡,成為該現實裡的演員。
|
|
| 【焦點座談】 澳門藝穗節 2017 文:江祈穎、郭惠琴、葉智仁 |
|
|
【藝評空間】 試評《埃及式最後晚餐》── 誰人在春天後繼續沉睡 文:黎曜銘 | |
|
【藝評空間】 看《暗影》,驀然回首,燈火闌珊處 文:江藍 | |
|
|
【藝評空間】 以身體記憶、留痕的現代芭蕾簡史──評《芭蕾精選》 文:黃寶儀 | |
|
| 【藝評沙龍】 入實驗室㩒創作掣:探索不計「成果」的實驗 「藝評沙龍」每期精選熱門演藝文化議題或在港上演的演藝節目,邀請藝評人和文化人對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