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
不少香港的合唱人都仰慕台北的音樂風氣,其中一樣令大家趨之若鶩的,要數樂譜發售。中國音樂書房、台北音樂家書房、大陸書店諸如此類專營或兼營樂譜零售的書店,都是一眾香港合唱人遊台北時的必經之處。最近,台北又開了一家樂譜專賣店,雖然只是小型的陳列室,已教人羨慕不已。那是日本全方位音樂(Pana Musica パナムジカ)首家國外子公司,位於國家音樂廳的專賣店。
全方位音樂在台灣
全方位音樂1986年由吉田健太郎成立,起初為樂器店,後來看見合唱樂譜市場的發展潛力,改為專攻合唱音樂樂譜郵購服務,貨源包括國內以及歐美各大音樂出版社出品。時至今日,其網站Crescendo已發展成日本最大樂譜銷售商。
2015年六月至九月國家音樂廳進行翻新工程,大堂空間做了新的規劃,可以供新的商店進駐。得力於來自台灣,在全方位音樂工作的林俊龍(他也是台灣拉縴人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十月份音樂廳重新開幕後遂邀請全方位音樂在新的舖位開設專賣店。至十二月公司決定接受邀請,並於2016年一月於台灣正式成立分公司以營運該店。這不只是全方位音樂首家海外專賣店,也是京都府長岡京市的陳列室開張以來首家分店。
籌備不到一年,全方位音樂的國家音樂廳駐店於剛過去的十一月五日開幕。出席開幕禮的除了吉田健太郎及林俊龍等公司要員外,還邀請了一批著名台灣合唱指揮家及作曲家出席。最有意思的是在開幕儀式完結前,由拉縴人男聲合唱團藝術總監聶焱庠指揮全場大合唱——一眾嘉賓才發現紀念品包裡日本作曲家松下耕作品《今、ここに》的樂譜是給大家視唱用!
左起:國家兩廳院副總監方瑜、日本全方位音樂社長吉田健太郎、台灣全方位音樂負責人林俊龍(圖片來源:全方位音樂Facebook專頁)
母公司本來就是以網店為主要業務,花大錢在海外經營實體店明顯是志在宣傳的「開支」,然而如此勞師動眾目標就僅此而已嗎?林俊龍跟我說:「我們期望未來能夠自負盈虧,也把這個當成一項指標。雖然這是一條艱辛的道路,我們也在經營初期的此時備感壓力,倘若使用正版譜的風氣因我們的推廣而提升,當我們不再需要母公司挹注資金,而能獨立運作之時,代表我們的努力獲得實質且正面的成果。」
無法複製的奇景
忽發奇想,香港有可能在重要演藝場地開設一家樂譜專賣店嗎?
就以香港文化中心及香港大會堂,兩個場地分別只有一個商舖,近年均由向日葵文化良品經營(他們還有一家分店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售賣藝術相關的精品、唱片、書籍等。其中大會堂店剛剛於十二月初約滿結業,而康文署也在較早前重新招標。
咦?機會來了?不。看康文署的標書,這家指定為「演藝精品店」(arts shop)的店舖的功能及貨品是有嚴格規定:
「[...] offering arts-related commoditie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gifts, souvenirs, audio visual products, publications, arts products and novelty products to patrons and members of the public visiting the City Hall.」
康文署需要的只是一家禮品店,「禮品店」的名堂下,實際上是沒有目的聊勝於無的四不像。
年紀夠大的樂迷應該記得,文化中心的商店曾經是唱片店,後來才變成「禮品店」,那怕是由通利琴行經營的時候,那店仍是正宗的四不像而沒有變成琴行。
回看台北國家音樂廳,它也有一家禮品店,真的只賣紀念品。但除此之外還有一家音樂盒店、兩家唱片店(其中一家專營黑膠唱片),一家弦樂器專門店,現在又多一家主打合唱音樂的樂譜店。兩地的表演場地經營者對駐場店舖的態度,一目了然。
事實上,香港的樂譜零售的確乏善足陳。每次有台灣友人訪港問我可有甚麼樂譜店可以建議一逛,我都只能大盤冷水潑過去:沒有。難道著他們逛通利柏斯嗎?真正樂譜店,也只有尖沙嘴的威德書屋,可是他們的合唱樂譜藏量及價錢都比不上台北的同類型書店——我還是著友人把時間留給添好運或是蘭芳園吧。
今天網上銷售已成氣候,正如全方位音樂也是以網絡銷售為其主要業務。香港的合唱人(包括我自己)要買樂譜也多靠網購。在香港再開設一家樂譜專門店,似乎已無必要。
其實,香港一年入口多少份合唱譜?
「香港不需要樂譜店」的印象,廿一世紀網購已成主流當然是有影響。不過,買譜的需求其實有多大?不如來算算一盤並不嚴謹的帳。
香港學校音樂節中小學加公開組同聲混聲合共52組,每組要唱兩首歌,當中51組有一首指定曲目,公開組則兩首皆自選。假設每組有十隊參賽即有520隊合唱團(實際是有些組可以二三十隊,有些可以沒有人參賽),那麼,整個比賽所有隊伍合共要唱581首歌曲(51首指定曲+ 530首自選曲)。
另外香港一年有近二百場合唱音樂會(包括訪港外隊),本地合唱團粗略估算佔其中150場,保守估計每場要唱15首歌,那麼本地合唱團總共演唱了2250首歌。
換言之在比賽與音樂會中,香港的大小合唱團合共演唱2831首歌。當然,有很多歌是已屬公共領域的古典音樂,或是演出者委約創作/編曲的新作,那都不需要購買樂譜。翻唱舊歌可用舊譜而不需要買新譜,甚至有合唱團擁有自己的樂譜庫(如香港兒童合唱團),亦不需要每場演出也購買新譜。七除八扣之後……就當有八成歌曲是不需要購買樂譜好嗎?那就有566首歌是需要購買樂譜。再假設一個合唱團有六十人每首歌需要買六十份,那麼一年香港人需要購買33960份樂譜——十幾元一份樂譜計,一年才幾十萬營業額,生意確實難做。我上面的演算當然是很粗疏的估計,誤差可以極大,但我很有信心566首歌只會低估而不會高估,因為實際演唱過的曲目有機會更多,所以一年來應該購買的樂譜應該更多。
只是,香港人一年真的有購入那N份理應每位團員一份的樂譜嗎?呵呵!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