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號 在經濟高低浪潮下的表演藝術    文章類別
【藝評空間】
評澳門樂團《弦來莫札特》
文:鄭政恆

十一月十二日,相信不少樂迷都去了中環海濱,聆聽香港管弦樂團的太古《港樂.星夜.交響曲》戶外音樂會,而我一個人過大海到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聽澳門樂團的音樂會《弦來莫札特》。

 

 

當晚的小提琴獨奏者是漢寧.克拉格魯德(Henning Kraggerud,港譯克拉格活),而指揮就是澳門樂團音樂總監呂嘉。

 

當我在澳門文化中心一帶閑走散步,看見鋪天蓋地都是麥斯基父女(Mischa Maisky和Lily Maisky)的大提琴演奏會宣傳,而曲目跟麥斯基在十一月二十二日香港的音樂會一模一樣。

 

至於澳門樂團在呂嘉的領導下茁壯成長,是正在冒起的管絃樂團,成績有目共睹,2016至17年的樂季,由Yulianna Avdeeva的音樂會揭幕,然後在澳門國際音樂節中演出普契尼歌劇《杜蘭朵》和原創室內歌劇《香山夢梅》,到十一月中就有《弦來莫札特》音樂會。

 

文首提到港樂,是因為我第一次現場聽漢寧.克拉格魯德的演出,是2014年港樂的九點鐘音樂會《四季.四季》,當日韋華第(Antonio Vivaldi)的《四季》(Four Seasons)遇上皮亞佐拉(Astor Piazzolla)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四季》(The Four Seasons of Buenos Aires),當然他更早於2012年的第三屆香港國際室內樂音樂節中在香港亮相了。

 

Henning Kraggerud是挪威小提琴家,他為Naxos Music灌錄了好幾張北歐作曲家的作品集,少不了挪威作曲家葛利格(Edvard Grieg)和辛丁(Christian Sinding)的小提琴作品(其實Henning Kraggerud本人也是作曲家),而2016年他推出了莫札特第三至第五小提琴協奏曲的唱片(自撰華彩樂段)。

 

顧名思義,澳門樂團的《弦來莫札特》音樂會是全莫札特作品展,包括了《為小提琴和樂隊而作的E大調柔版,K. 261》(Adagio in E major)、《A大調第五小提琴協奏曲「土耳其」,K. 219》、《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K. 550》。

 

音樂會的編排頗有用心,E大調柔版寫於1776年,原是第五小提琴協奏曲慢板的替補樂章,事緣1775年第五小提琴協奏曲脫稿,小提琴家布魯內蒂(Antonio Brunetti)認為第二樂章慢板過於匠氣(too artificial),所以莫札特另寫一曲。音樂會就有這兩部作品先後演奏。

 

首先是E大調柔版,一如所料,Henning Kraggerud的琴音綿密,且富於浪漫色彩,到第五十二小節就帶來全晚第一個華彩樂段。然而,音樂會的焦點是第五小提琴協奏曲「土耳其」,在演奏之前,Henning Kraggerud詳細講解一番,可見他對兩個作品有深入的研究,尤其是點出第三樂章的弓桿敲奏(Col legno)技巧,以及「土耳其」的名稱緣由。

 

 

就音樂而言,Henning Kraggerud和呂嘉將第五小提琴協奏曲的第一樂章,奏得極之快,比海飛茲(Jascha Heifetz)和慕達(Anne-Sophie Mutter)的經典版本都要快許多。而且,Henning Kraggerud的演繹充滿戲劇性,厚重而浪漫,但當今的主流大概是傾向纖巧輕盈,以近期最出色的版本為例:Hilary Hahn在2015年推出的專輯《Mozart: Violin Concerto No. 5/Vieuxtemps: Violin Concerto No. 4》(Deutsche Grammophon出品),由賈維(Paavo Järvi)指揮The Deutsche Kammerphilharmonie Bremen,第一樂章用了十分十秒,我沒有為Henning Kraggerud和呂嘉的版本計時,但參考Henning Kraggerud和Norwegian Chamber Orchestra的Naxos版,是八分三十秒,相差之大令人瞠目咋舌(當然Hilary Hahn用Joseph Joachim的華彩樂段,Henning Kraggerud則自有新編,印象中他的華彩十分浪漫,依第一樂章的元素變奏),大家不妨買張唱片比較一番。

   

第二樂章慢板就相對回歸正路,也帶來全晚第三個華彩樂段,這次就趨向浪漫抒情了。至於第三樂章的迴旋曲就相當活潑,速度稍快(一查可見:Hilary Hahn是八分四十六秒,Henning Kraggerud是七分三十六秒),作品的近東色彩令第五小提琴協奏曲有「土耳其」之名。

   

雖然,《弦來莫札特》音樂會是全莫札特節目,但Henning Kraggerud的加奏作品是他自撰作品《春分:24首給小提琴及弦樂團的終曲》(Equinox: 24 Postludes in All Keys for Violin and String Orchestra)第二樂章,這首作品是Henning Kraggerud與挪威作家、《蘇菲的世界》作者賈德(Jostein Gaarder)合作的新作品,二十四首作品用了二十四個調,刻劃出二十四小時和二十四個時區,意念相當吸引,作品也受外國樂評肯定,我期待《春分》能夠在香港演出。

   

下半場的莫札特第四十交響曲,大家都耳熟能詳,在此就不必細論了,一如上半場,呂嘉以浪漫化呈現第四十交響曲,情感相當充沛,編製比上半場稍稍擴大,令聲音厚實,跟當今主流背道而馳,但演出水準還是相當不俗。

   

澳門樂團在2017年還有好幾場音樂會,相當吸引,除了兩場布魯克納音樂會,我個人特別推介一月在澳門旅遊塔會展娛樂中心劇院,愛麗絲.紗良.奧特(Alice Sara Ott)的全舒曼作品展,有舒曼的《格諾費瓦》序曲、鋼琴協奏曲和第二交響曲。只因為Alice Sara Ott的Wonderland(Deutsche Grammophon出品),是我近期最欣賞的唱片,雖然這張唱片沒有舒曼的鋼琴協奏曲,但有挪威作曲家葛利格的鋼琴協奏曲,眾所周知,這兩首作品經常收錄於同一張唱片,而Alice Sara Ott很有創意,她選擇收錄葛利格的抒情小品(Lyric Pieces),每一首都教人百聽不厭。

 

《弦來莫札特》

演出團體:澳門樂團
評論場次:2016年11月12日,晚上8時

地點: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

 

作者簡介:影評人、書評人,曾任香港電影金像獎、國際影評人聯盟獎、金馬獎評審。2013 年獲得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藝術評論)。

 

照片提供:澳門樂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