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盤點的時候。今年是文化藝術界的「選舉年」,從立法會選舉,之後有藝術發展局藝術範疇代表推選活動,再有特首選委戰。這次不少組織或機構也開放讓會員或員工表達意向,即使是代表再代表,也起碼有機會參與其中,讓業界朋友更意識「手上一票」的意義。2016年固然事多而且令人驚訝,低處未算低,總是有更多挑戰在前把大家的極限一推再推,令2017這個回歸二十年的年份,顯得格外耐人尋味。我不是風水大師,只是的確感覺到近年文化藝術資源的萎縮與經濟狀況的低潮讓藝團的生存環境更見艱難,觀眾口袋裡可以買票的錢,誰人也在想如何可以成功進帳自己的票房,但怎樣找更多觀眾卻是苦無良策,最近即使是有明星效應的個別演出,其票房壓力不見得輕,「在經濟高低浪潮下的表演藝術」是我們正在面對的問題。因此特別邀約台灣劇評人和藝術節策劃人耿一偉,及曾經長駐美國的香港樂評人尹莫違,從全球化的討論和工潮的思考下討論表演藝術的未來。
「影像」今期的專欄攝影師張志偉並不算「親身上陣」,他是擔當策劃人的角色,把「藝術」和「金錢」兩件事以另外一種方式呈現出來。當我們思考什麼能代表「藝術」與其價值時,這些是否能夠單純用「金錢」來衡量?在沒「金錢」萬萬不能的情況下搞「藝術」,不如就乾脆創造價值──畫我們的「金錢」、畫我們的未來。感謝張志偉邀請「藝君子劇團」的黃呈欣為今期專欄畫插圖,沒有再攝影的創造,我們把這些意象豐富的圖像原原本本呈現在讀者眼前,讓大家詮釋黃呈欣筆下的表演藝術世界。我比較熟悉的是舞台上的她,對她的畫作倒是十分好奇,也是一次非常有趣的合作。
「演藝人誌」今期是來香港主持工作坊的台灣劇場學者楊莉莉老師,她專研法國戲劇,文章分享了她的「學習年代」,也更見一位專注的研究者如何思考劇場。至於「藝評空間」則有多篇文章討論不同藝術節,包括「新視野藝術節2016」的節目和「i舞蹈節(香港)2016」的節目和論壇。繼「劇場外望」上兩期談「劇場構作」,因著最近不少朋友出外參與相關的工作坊,「藝評沙龍」以「探索戲劇顧問:學習,經驗與實踐」為題,找來四位在這方面有不同方式實踐的劇場工作者分享經驗,也算是為這題目總結。至於在九月特別由本會邀約來港主持座談會的漢斯-提斯‧雷曼教授,我們亦同時邀請陳佾均擔任觀察員,她是不少當代德語文本的翻譯,最近也翻譯和出版了一本有關「戲劇顧問」的專書。她的回應和總結文章為整個活動寫下完美的句號。
編輯小組
陳國慧、洪思行、鍾茜琪
文字編輯
鍾茜琪、洪思行、陳國慧
版面編輯
廖嘉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