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63》人之所以為人
文︰楊錦濤 | 上載日期︰2016年11月8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孔子63 »
主辦︰中英劇團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日期︰15/10/2016
藝術類別︰戲劇 »

孔丘,後代敬稱孔子、孔夫子、萬世師表或至聖先師。他留至現世的印象,與其說是一個「聖人」,倒不如說是一尊「聖像」更為貼切︰高高在上、克己節慾、不食人間煙火,或稱「離地」。餘下的就只是單向而平面的認知,所以處理此等歷史傳記題材,挑戰在於編、導、演各方如何恰當運用創意貫穿史實,先曉之以理再動之以情。《孔子63》正正意圖為孔丘這個刻在史冊上的名字,重新填墨,重塑血肉之驅。當中展現了好幾個建立「人」的關鍵:

 

(一)有黑暗才有光明。儒家思想中「仁」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核心,孔子正是其象徵。傳說中的完美無瑕令人感覺疏離,試問人誰無過?無過又還是否人?見此,《孔子63》劇本花心思表現主角仁德的同時,其實亦以絕不少於前者的功夫去敘述聖人的黑暗面,以說服觀眾「我們都是孔子」。主軸選取師生前往楚國途中被困陳蔡野外的典故,並加以想像力填補絕糧七日的細節。經典的撫琴論道禮樂故事,竟配以新創作的煙熏乳豬挑釁情節,敵人在野外捧出原隻乳豬當場分食當然誇張,成功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在席間議論乳豬屬真屬假之餘, 更重要的是勾起香港人對食物題材所產生的熟悉感,以生活化的元素縮窄古今之別。舖陳手法充滿戲劇性,形成克制與放肆兩極之間的強烈對比,再加插打鬥情節,導演麥秋以三角形畫面把三股張力呈現台上,豐富視覺效果,並把緊湊氣氛進一步推進,上半場即由張可堅飾演的孔子,以堅定鏗鏘的一句反駁「因為我是人」作結,簡潔有力地回應主題核心。劇情亦運用孔子私會衛國夫人南子、曲解關睢及誅殺少正卯的後世爭議,借虛構的思想前衛女扮男裝臥底學生子巽(黃頴雪 飾)一角代觀眾質問聖人對情色及名利的慾望,猶如打開潘朵拉的盒子,暴露主角的另一面,透過回思情節慢慢釋放出原來聖人都有的負面情緒:彷徨、無助、困惑、恐懼及追悔等。

 

編劇鄧安迪及葉君博對人性多方面的描繪,手法磊落大方,非但沒有如傳統儒家記載般尷尬避談,反落力為孔子打造一道道厚實的陰影,原理就像畫畫素描一樣,藉陰影拓出立體。要知道光明和黑暗乃是互生互存,亦正是儒家陰陽平衡之哲學,以坦率的記敘增強說服力和助觀眾感覺接近孔子。

 

(二)有他才有我。社會學理論有指一個「人」的自我認同必然建立於與「他人」相對的概念,社會化過程中由互動衍生出所謂「我」。《孔子63》作為人物傳記作品,實際上以側寫為多,主角對白扼要簡明,動作保持沉穩,導演安排孔子長時間逗留在佈景中心大樹所在稍為高出的小台階,低調顯示夫子的地位,除了短時間上前與陳蔡對峙外,就直至《蟬蛻》一幕的內心回顧生平時,孔子才有走動到較前的台位,以至最後一幕《栽花》主線才聚焦回到孔子的角色。在此之前,劇情推進均由一眾門生帶動及襯托,編劇多著墨於性格鮮明和背景奇特的學生,以突出夫子的教學手法及理念。

 

劇本內容不單止處理孔丘作為老師的單一社會角色,亦有牽涉他較鮮為人知的其他面向,包括他如何作為一個學習者、如何作為一位情人、如何面對敵人,以至他是一個怎樣的兒子,重現他的社會網絡。疏理與原生家庭(父母)關係的段落尤其重要,讓觀眾一同經歷他顛沛流離的童年,看見固執種子的由來,才明白人物的行為動機。叫人想通孔子的確是「離地」,皆因他早已立志飛翔,引起不受歷史背景所限,而是存於人性真善美之中的共鳴。惟故事若對孔子的願景有更紮實的交代,相信說服力及投入感可再大大提升。

 

(三)有歷史才有未來。劇本選擇立足於孔子六十三歲——耳順之年,即已理解和接受自己以及他人的時候,正好來一場人生回顧。內心自省戲份佔全劇近三份一,是孔子對自己,亦是《孔子63》對「人」之本質的反思。導演設計飾演門生子淵(張志敏 飾)、子路(黃天恩 飾)、子貢(邢灝 飾)的演員同時擔任回顧時的中年、壯年、少年孔丘,初時有感混亂,但到《蟬蛻》分場,六十三歲孔丘與他們相擁時才顯露箇中喻意,此部署微妙地連結角色的過去現在未來,霎時為觀眾帶來一個人物的全觀。同時探討「人」的成長,誰不是一路走來,邊錯、邊改、邊學?原來至聖先師也不例外。

 

此劇使用倒敘手法,第一幕由已達中年的門生子貢(白耀燦 飾)為孔子守墓時向其學生介紹先師開始,意指承傳。最後來個首尾呼應,子貢完成六年守墓,重新開始他的人生,結局帶有前瞻性。又或應如編劇透過夫子提醒:花開花落又花開,是自然不過的事,又何來重新開始?一代新人換舊人,唯獨存活在我們當中的「仁」千秋不變。

 

面對事隔二千五百多年的傳記題材,《孔子63》以大膽的編劇想像和細膩的導演處理,情理兼備且感染力十足,展示人物建構的功架,亦巧妙地以跨越時空差異的人性為題,緊扣儒家中心思想的同時,顯現劇場的靈魂——「人」。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以圖像和文字創作,努力追求自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