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尤莉亞.費莎小提琴演奏會》
文︰傅瑰琦 | 上載日期︰2016年11月4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日期︰22/10/2016
藝術類別︰音樂 »

第一次聽到尤莉亞.費莎(Julia Fischer)的小提琴聲,是在唱片店的店內廣播聽到的。之後,無論是在網上看到她的現場演出或是從她的影碟,都發覺她那實而不華、個人意識不強, 高貴秀氣但又不經修飾的平實美很是吸引。這次她來港演出的獨奏會,挑選的曲目也反映了她的一貫氣質,都是一批美而不華的作品。

 

德伏扎克少為人演出的《G大調小提琴小奏鳴曲》,在香港的演奏會上很少見,老師會教學生拉奏也比較不普及,因為同等程度而更有名並可學習的作品為數更多。費莎挑選這首簡易而陌生的作品作為音樂會的熱身,為大部份聽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所以,全曲奏完後,聽眾們竟然出現了「嘩」的讚嘆聲。費莎對於這首德伏扎克典型美國風格的小奏鳴曲,在第一樂章採取了非常寬廣而厚潤的演繹,比起一般的速度較為從容;她的鋼琴伴奏馬田.亨爾遜(Marin Helmchen)擔當起和聲與戲劇化起伏的重要命脈。這個樂章的小提琴部份本來聲音就寫得較為單薄,所以除非小提琴家用上很大幅度的揉音,才可以填補那相對單薄的音色。費莎在這個樂章也掉進了這個命運,不過,在風格演繹上還能保持著德伏扎克老實而內心廣闊的音樂個性。

 

第二樂章是簡單得來較為難演繹的,它充滿了當時美國黑人靈歌的意境,而且非常柔漫。費莎用了非常連綿的弓法徐徐拉奏,直至中段鋼琴出現短暫的主導。亨爾遜的漂亮觸鍵在那短短的一兩句捉緊了聽眾的情緒,好讓費莎帶動了這個樂章的高潮部份,再跌到深沉的氣氛而結束。

 

第三及第四樂章兩人的合作天衣無縫,對於德伏扎克靈動的音樂語言補捉得很透徹,而且,亦把作曲家刻意安排的豐厚交響樂味道的和聲變化發揮得渾然天成。第三樂章的小諧謔曲,費莎的處理極為理直氣壯的可愛,而第四個樂章她把大曲子的氣度也加進去了。他們兩位在互相模仿方面是非常出色的。

 

當晚一共演出了兩首舒伯特的小提琴小奏鳴曲。下半場開場時演奏了《D大調第一小提琴小奏鳴曲》。承接上半場完場前的另一首舒伯特作品的優勢,費莎在這首的第一樂章已表現出淡定而瑰麗的氣質。第二樂章中,費莎和亨爾遜的音樂語言如出同源,小提琴與鋼琴之間的音色好像出自同一對手一樣,非常美妙。第三樂章費莎演繹得很帥氣而俊俏,鋼琴的亨爾遜反而有女兒家的漂亮。

 

作為全晚的壓軸曲,終於脫離了整晚「小」的陣容,費莎依然帶來德國的作品,布拉姆斯的熱門重頭曲目《D小調第三小提琴奏鳴曲》。一開始的時候,費莎採取了溫和的漸進音量,音色顯得非常光亮,直至高潮部份,整晚才第一次原原本本地聽到費莎的雄偉激昂的一面。第二主題處理得非常優美,自然而然,毫無造作。前後兩段不同的主題處理輕鬆過渡,順其自然,這卻充份表現了費莎高超的音樂修養。第二樂章費莎對於可「加鹽加醋」,甚至「加糖」的主題,從一開始就採取平實的處理手法,任由音樂自然發展,毫無一點兒個人的著色。她這種務實的風格,聽其由音樂本身出發,有別於大部份小提琴家在這個樂章極盡抒發個人情懷的演繹,有著完全不同的味道。第三個樂章也是非常簡單而自然的演繹風格,個人較喜歡她在中段轉入充滿德伏扎克味道的那兩句子,而再跟著撥弦時,鋼琴再奏出主題那個段落。第四個樂章沒有甚麼可以挑剔。

 

大家或許還記得,費莎曾在外國的音樂會中,個人一晚分別獨奏出一首小提琴協奏曲和一首鋼琴協奏曲吧?這場香港獨奏會裡,在停不了的掌聲下, 費莎當晚最後的一首加奏曲,就是以四手聯彈的方式,跟亨爾遜合奏了布拉姆斯的《第五匈牙利舞曲》。拉了整晚小提琴,突然坐下來彈鋼琴,還要彈主音,當然令觀眾嘩然。雖然間中稍有手指卡到其他琴鍵的情況,但娛樂性卻也相當豐富,聽眾們也不會過份要求了。

 

其實,想談談的,反而是全晚演奏得最精緻的兩首作品。

 

舒伯特的《G小調小提琴小奏鳴曲》安排在上半場完場前演奏,著實令人眼前一亮, 樂而忘返。費莎的演繹與音樂修養在第一樂章中已經充份表現出她是一個水平極高的藝術家。亨爾遜那「倒模式」的模仿與充滿靈氣的扶持,也確實令人拍案叫絕。整首作品中兩人的典雅味道無懈可擊,有如珍寶,音色通透晶瑩;這個現場的上等演繹與音樂呼應,並非唱片錄音可以媲美。

 

另外,第一首加奏的曲目,也是較少在音樂會出現的曲目,布拉姆斯的《C小調諧謔曲》。過往,這首曲大概是艾昔.史頓(Isaac Stern)最喜歡的加奏曲之一吧,是不是給他拉紅的就不得而知。記得去年伊扎克.普爾曼(Itzhak Perlman)也曾經在香港的演奏會上安排此曲。費莎表現出來的氣度非常尊貴而豪邁,光芒四射,也非常漂亮;第二主題的處理,隨著剛完結的緊湊而變得舒泰靈活。完結篇的氣勢更顯得瑰麗非凡。費莎在整首作品中都表現出深厚的音樂理解力,鬆緊有序。

 

有機會在獨奏會中,聽到不常聽到的「小曲」,不炫技,只「秀」藝,是非常難得的。聽過費莎在大曲子裡乾淨結實的技巧,又在現場聽到她演繹簡單一點的曲子,就好像聽到早一輩的大師們演繹藝術一樣。更難得的是,聽到她的拍檔亨爾遜技藝高深又動聽的美感,還有互相模仿得分不清是誰帶領誰的境界。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