暫不提「社區歌劇」這個台灣公眾視野中的新詞兒,即便是「現代歌劇」在島上的演出,都不算常見。台中國家歌劇院自規劃、興建到落成,最被藝文人士質疑的,或許就是一年究竟能演多少齣歌劇?而這座其實只作專業劇場、而無駐場藝團的文化場域,又能進口或製作多少歌劇、樂劇、音樂劇形式演出?
但歌劇院開幕季中,引進由Alasdair Middleton作詞、Jonathan Dove作曲、以希臘神話為題材的「社區歌劇」《迷宮魔獸》(The Monster in the Maze),並移植為中文版(國語結合閩南語)作亞洲首演,由本地表演人才共同呈現,或將琢磨出一條可發展的道路,走出本地文藝市場的「迷宮」!
與以往「母雞(外國)帶小雞(本地)」模式不同,本次《迷宮魔獸》演出,除邀請Francesco Corti執棒指揮外,導演、歌手、演員、聯演及製作團隊等,清一色貼上「Made in Taiwan」標籤。
人力飛行劇團藝術總監黎煥雄擔任此劇導演,其豐富的音樂劇、歌劇導演經驗,以及意象式的表演方法,為此次演出增色。飾演Theseus的孔孝誠聲音嘹亮渾厚,很有張力。飾演Minos的陳彥斌(Fangas Nayaw),雖無唱段,但戲劇表演有厚度,吐字清楚。較可惜的,是飾演母親的鄭海芸,雖然台風穩健,但高音不大穩定,音色有些發揮不開;飾演Daedalus的姚盈任則較中規中矩,四平八穩。
為增強「社區」感,國立台灣交響樂團並未全員出動,甚至不以本團樂師塞滿全部編制,而是再邀請二十餘位青年音樂家,合伙演出。可貴的是,這支編制不大(作品未使用小提琴、中提琴組)的組合樂團,在Corti的指揮下,表現很出色,音響豐富多彩,滿足聽覺享受!(順帶一提:《迷宮魔獸》音樂富現代技法,但很耐聽,效果立體。)
台中愛唱歌手合唱團、國立中興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合唱團,以及筆者在多年前曾參與過的東海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小學部合唱團,加盟《迷宮魔獸》演出,則使觀眾對節目更感親切,確實滿足作品原先的「社區」立意!而這種親切情緒,在節目演出後,觀眾投報的熱烈掌聲、歡呼聲,明顯察見。
特別要嘉勉興大附中合唱團,演出段落並不算少,還要添加肢體身段,表現挺好,想必花費不少心力排練。相信透過此番經驗,興大附中合唱團將提升層次,成為一支優秀的表演藝術隊伍。而「愛唱歌手」的表現也使筆者感到驚豔,嗓子好、音色佳,具感染力。
舞台、燈光及投影,雖然簡潔,但並不無聊,可謂用最方便的手段,達到最適切的「性價比」。舞台設計特邀梁若珊操刀,燈光設計由任職於台中歌劇院的林立羣規劃操作,或許也透露出劇場方面,欲培育自演自製的能力。
節目表演唯有一處段落,筆者認為稍嫌單薄:Theseus殺魔獸Minotaur,僅賴投影及樂團、興大附中合唱團的音樂表現,主角並未在台上,欠缺畫面實際觀感。若Theseus在此處現身,加一點身段或舞蹈,或許更能推進情節的刺激感,銜接高潮。
若再挑點刺兒,則是關於歌詞移植方面(林子玉翻譯、施如芳編審),仍讓筆者感到些許不適應。事實上,西洋歌劇的語言移植,本非易事,但《迷宮魔獸》中文版的語言風格的不統一(時而文言,又時而大白話),以及少數「倒字」情況,恐使觀眾產生突兀感,不利理解,且飽富聲調特性的漢語放在宣敘調,則顯機械呆板。此次移植,導演特別將「戰敗的雅典人」唱詞全改為閩南語,意圖「代表不同族群的人」,但「戰敗的雅典人」與兒童、青年甚至Theseus,難道不是同一個「族群」嗎?頻繁的國語、閩南語及語言風格轉換,過於拼貼了。(雖然,拼貼正是黎導風格,及旗下劇團劇作的特色。)
我實不願意將這麼與人親近的節目,其部分段落的某些「巧合」,視作「政治隱喻」。但看著實在太有趣味了!例如:第一部分,狂妄的獨裁勝者Minos用標準國語張牙舞爪,準備奴役雅典人,而操閩南語的雅典人們不斷吟唱著失敗及不甘,能否算作兩岸關係的影射呢?無獨有偶,第二部分,Theseus與雅典青年們準備進入迷宮,投影畫面顯示的迷宮大門,其造型竟然就是中央電視台新大樓的「大褲衩」樣式!且歌詞中提及Minotaur「呼吸著污染空氣」及可怕殘暴云云……污染的空氣,霧霾乎?
本場演出最大的遺憾,是低得可怕的上座率。不知是否因節目有兩場次,分散票房,不然,眾多演出人員的親屬,塞滿大劇院應非難事。(「社區」嘛!)筆者觀演的週五晚場,堂座留空甚多,觀眾出席率粗估低於五成。那麼,或許歌劇院可以掌握歌劇節目的製作及演出竅門了,卻還未覓到吸引觀眾入席的有效手段。不管怎麼說,節目優秀、製作用心,總是有個好的開始吧,希望未來能再更上層樓!台灣創作者,也可試著編出在地題材的「社區歌劇」呢!
附:再談台中歌劇院大劇院觀演效果
在前次《萊茵黃金》演出後,《自由時報》等媒體刊載不具名「音響專家」意見,稱大劇院音響效果「不盡理想」。事實上,據筆者在歌劇院開幕後,三次大劇院觀演經驗,於不同位置(此次觀賞《迷宮魔獸》由於使用「超級學生專案」,有幸坐得堂座二十三排中間最佳位置),欣賞不同形態演出(音樂會、正歌劇及小歌劇),聽得聲音均能滿意。縱然不是世界一流,在華人地區或台灣全境,也應是數一數二。以《迷宮魔獸》為例,包括樂團、歌手、合唱團及話劇演員等,均未使用揚聲設備,聲音傳導仍清楚自然不矯情,混響適切,感受舒服。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