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在香港從事演藝工作有多大挑戰?說難嗎──有人可能根本不用擔心製作資源和票房壓力,不過這樣的例子畢竟很少;說易嗎──更多人會跑出來舉手說「我的現實就是要早上中午教班晚上排戲,如果下個月還有得教和排的話」。但在《香港劇場工作者現況調查2010/11》裡反映,大家又明明在心靈上感到滿足;於是在「被壓榨」在「自願」的天秤上不斷來回,永劫回歸式的直打拼到找著藝術上定位,和面對身體和年紀上的另一層現實。今期專題的策劃「薪酬報告與現實人生:追蹤藝術家的一天」,由連任的馬逢國議員在選舉前兩個月發表的報告中擷取靈感,先透過深度分析展示現况,再結合四位來自不同演藝範疇的工作者的「生活日常」,看當中的有多大距離或其實終究「落地」。
至於「影像」的專欄攝影師張志偉聽到這期專題內容時,他對用鏡頭追蹤「藝術工作者的一天」很有想法;有趣地,他說不如找舞台設計師阮漢威。阮漢威和張志偉同樣是鏡頭後的人,被他們拍攝過的人物影像無數,但逆轉角色倒是不尋常。幸好他們兩人相當熟稔,張志偉花了半天時間與阮漢威「出出入入」,由家到往工作室的路上,再由工作室看天空,很多空間和生活細節(包括關鍵字的整理)反映設計師的角度和思考,這些在舞台上看不出來,但卻成就了舞台上的想像。這輯照片倒是讓我想把這個「一天」的概念延伸發展,看看是否有機會轉化成一個持續的專欄吧。
「劇場外望」今期繼續有賴閃芳談「劇場構作」,是她在出席相關研討會後的思考;另外我邀請了演員李頊珩分享參與楊.法布爾遴選的過程,這是他在2015年參加「國際劇場工作坊節」後的延伸經驗。「焦點座談」的記錄來自發生在台北的一個名為《創作平台.十年對談》系列活動,探討表演藝術訓練的現况與可能性,分別由香港藝評人肥力與台灣文化表演研究者何怡璉撰文記錄。相關討論在香港近年也引起不少表演者的反思,彼岸的回應對我們來說也有參照的意義。
至於「演藝人誌」今期則有兩位主角,分別是服裝設計林璟如和作曲家、指揮艾力.韋塔克。讀者可透過深度訪談,了解兩位著名演藝工作者的藝術人生和創作哲學。「藝評沙龍」以「迷你倉火災後談工廈藝術家何去何從」為題,邀請四位各有不同「工廈經驗」的朋友分享對議題的看法。「土地問題」我們先說了,至於誰來打算?藝術家一向自求多福,天曉得誰的命較長。
編輯小組
陳國慧、洪思行、楊寶霖、羅靖雯、陳瑋鑫
文字編輯
洪思行、張慧妍、楊寶霖、羅靖雯
版面編輯
廖嘉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