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號 薪酬報告與現實人生:追蹤藝術家的一天    文章類別
【焦點座談】
不斷流動與匯合的藝術——記《創作平台.十年對談》系列座談
文:肥力

策劃人說明:「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因著2014年台北藝術節與菲利普‧薩睿立(Phillip Zarrilli)合作《九面芙烈達》(十月底將於香港上演)的機緣,繼續以他的著作《身心合一:後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跨文化演技》 展開讀書會,進而於2016年六月底至七月初,一整週的時間,以該書建構之方法進行「身心合一導演實作工作坊」,並邀請劇評人吳思鋒參與策劃,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助理教授于善祿參與籌備及主持,於工作坊最後一日下午舉辦《創作平台•十年對談》系列座談。三場次的座談主題分別為「身心合一:導演實作工作坊」總結座談、「關鍵字:當代.跨越──演員訓練,前進進新文本探索的最後拼圖」、「十年對談:劇團如何/為何進行表演訓練?」,希望由工作坊延伸出一系列探索表演的討論與對話。並設觀察員制,邀請香港藝評人肥力與台灣的文化表演研究者何怡璉,兩人於座談上提出觀察之外,亦為文記錄當日座談概況,以及延伸討論。嘗以書寫之力,累積公開性之參考資料。

 

《創作平台•十年對談》系列座談

日期:2016 年7月3日(日)

時間:下午 1時 至 5 時 30 分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2樓藝文空間
 
由台灣、馬來西亞、香港等藝術家集結而成,在台北扎根的「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十年來在台灣給予表演藝術界及觀眾一種積極發展跨文化、跨地域藝術的印象。從原初將由「優劇場」帶來的撃鼓藝術融合戲劇表演,到邀請不同表演界別人士實驗及肢體探索,到2014年邀請了研究「身心合一」學說的著名導演及學者菲利普.薩睿立(Phillip Zarrilli)來台執導《九面芙烈達》,繼而今年延續其訓練概念發展出來的「身心合一導演實作工作坊」,也恰好表現出莫比斯以開放的態度在表演藝術探索上向外求教,進而融合自身特性的精神。以致面對大量中型藝團已在台灣生成差不多十年的今天,我看到這個不純然只有台灣文化的莫比斯,反有著一種能夠召集各人一起分享的力量,使今次莫比斯舉行《創作平台.十年對談》講座有著文化上及藝術上的正確性,如同其藝術方向一樣,正好來一次融合、交流及分享不同文化及藝術(藝團)。當中除分享「身心合一」工作坊的經驗外,也邀請台灣另外兩個藝團,「EX-亞洲劇團」及「窮劇場」,和香港「前進進戲劇工作坊」駐團導演馮程程,一起分享自身的表演探索及經驗,討論台港藝術生態。
 
一整個下午三場次的座談,嘗試透過身心合一,滾動「表演」主體的思考。
 
是次講座分為三個部分,首先是「身心合一:導演實作工作坊」座談,由劇評人吳思鋒主持,邀請了曾跟從菲利普學習兩年的馬英妮及陳慧勻對談,她們也是講座前連續五天舉行的「身心合一導演實作工作坊」的指導者及示範演出創作者。另外台上也有作為是次工作坊及示範展演的觀察員何怡璉(文化表演策略及文化認同研究學者)及本人,分享對身心合一訓練及工作坊的看法。
 
身心合一乃指菲利普從印度等地獲取靈感,創建的「身心合一:心理形體演技法」訓練系統,其中訓練體系在菲利普的《身心合一:後史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跨文化演技》一書中有更詳細的介紹。正如馬英妮及陳慧勻闡述,訓練原意是改善歐美某些過分集中於表情及內在演技而致的表演生硬問題,令表演者釋放身體能量,用整個身體去做戲。四天工作坊則旨在讓參與者通過呼吸訓練、太極、印度武術等練習,感應人與空間。最後的示範展演則借身心合一的訓練,分組於戲劇文本、舞蹈、擊鼓等方式,呈現這個某種程度被稱為「前表演訓練」的方法如何改變表演者的質地,再用於表演上。
 
同為指導者及示範展演的創作者的馬英妮及陳慧勻指出,「前表演」指與一般表演訓練體系不同,它不是教授一套表演方法,而可說是讓演員專注身心的基礎功課,但有趣的是,當在工作坊中與不同背景的人在同一起點開始創作,發現訓練確實改變了表演的質地。
 
身為雞屎藤民族舞團成員的陳慧勻在創作是次舞蹈呈現時,便發現身心合一確實令多集中於外相的舞蹈身體容易轉為內心層面的表達。令她進一步思考訓練是否可以改變一直以來民族舞蹈的動作慣性。
 
觀察員何怡璉及本人則集中討論「前表演」以去功能性的方式,培養表演者內在修為。至於長久以來台灣或亞洲地區人士疑問作為東方一群,是否需要由菲利普以西方人引進這種東方技法的問題,何怡璉認為當我們踏足及研究以西方建構出來的表演框架時,我們所謂的東方的身體似乎不一定存在,以致我們是透過別人的分析,來更了解自己的文化及身體。
 
第一場,「身心合一:導演實作工作坊」座談,由左至右分為:主持人吳思鋒、操作者陳慧勻、示範表演者馬英妮、觀察員何怡璉及肥力
 
第二部分是「關鍵字:當代.跨越——演員訓練,前進進新文本探索的最後拼圖」,由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助理教授于善祿主持,前進進戲劇工作坊駐團導演馮程程以個人創作經驗為軸,分享她面對新文本及創作時,如何與表演者一起探索的過程。她主要分享了創作《誰殺了大象》及近期編導作品《石頭與金子》等的創作。
 
她形容自身所創作的文本,大多是吸收了歐洲新文本的創作模式,並思考怎樣的形式才最能表達她想要的內容,以致她的作品大多是形式與內容結合,或說形式本身就是內容一部分,例如《誰殺了大象》中不同段落有著不同敍事距離,這些距離同時透視了創作者如何闡述立場;《石頭與金子》為一人獨白劇本,但從最初開始她已構思沒有說話甚至沒有以文字形容其他角色的方式。她認為同時擔任編劇及導演,有時著實會互相矛盾,編劇的腦袋往往給予導演難題,例如怎樣處理那些過於沒有定型的文字。然而這些難題,正是她創作上的養份之一,當中也有與演者共同發展的多樣可能性。她提到參與是次工作坊,對她思考演員如何投入新文本創作有很大的幫助。是次工作坊中她集中如何與演員在排練場上溝通,以及怎樣與表演者一同建構身心合一常強調的動態構圖(Active image),進而統整表演。
 
第三部分是「十年對談:劇團如何/為何進行表演訓練?」,同為于善祿主持,並邀請了EX-亞洲劇團江譚佳彥與林浿安,窮劇場高俊耀和鄭尹真,以及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張藝生和梁菲倚,三個台灣成立十年經驗的藝團(窮劇場則由鄭、高二人於2008年《忿怒》首演起算),分享他們十年來的表演訓練及創作經驗。于善祿認為這場集合三個在台灣扎根多年,都和葛羅托夫斯基(Jerzy Grotowski)訓練體系有淵源的藝團,其藝術總監又包括了印度、台灣、馬來西亞、香港人士,正好見證當下的台灣表演藝術生態是在多元文化之下成長。
 
第三場,「十年對談:劇團如何/為何進行表演訓練?」由左至右為:EX-亞洲劇團林浿安與江譚佳彥、窮劇場高俊耀與鄭尹真、主持人于善祿、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張藝生和梁菲倚。
 
EX的江譚佳彥則指出多年來他嘗試把印度藝術訓練方式與台灣表演文化結合,包括重視呼吸及身體節奏等。回應座談會主題,他認為台灣往往因為民族自覺問題,抗拒由西方人來解釋東方哲學的「身心合一」技法,但他指出我們需要接受的是,作為東方人確實沒有好好保存及分析自身已有的寶貴文化,由他者去珍而重之並回流東方,也無可厚非,以致他很希望整理印度最重要藝術經典《舞論》,成為當下藝術新的養份。
 
窮劇場的鄭尹真分享自身經驗,認為要有系統地去訓練及培養演員素質,資源還是不可缺少的,她曾在「江之翠劇場」作全職表演者時便由老師訓練及予以表演機會,但當不是全職受薪時而成為自由身工作者,便難以由導師持續地有系統地訓練,雖然還是可以自行修習,但成效就不同。
 
莫比斯的張藝生認為他們一直在尋找表演身體的內與外的關聯,由最初他及梁菲倚赴台跟隨優劇場(現為優人神鼓)修行,到後期的菲利普身心合一,也是在找尋心性與身體之間的互動,並透過表演及撃鼓來呈現。他指出優劇場的打坐或太極是與表演有直接關係,但身心合一不盡如此,它比較注重個人的內化修養及氣的流動,這些東西不一定對表演有幫助,但必然令表演者內觀身體及空間。
 
講座後不少觀眾回應是次主題,包括提問這些訓練如何與學院體系配合,及當這些表演訓練不斷湧入台灣,台灣表演者保守及面對自身文化,繼而吸收不同的長處而成長等。當然,三小時的講座並沒有為這些問題找到答案,然而由身心合一作為起點,去討論台灣表演生態,如何提升演者質素,更多是台灣表演文化價值反思,確實難得。最終我們需要思考及解決的是,表演者需要甚麼的訓練,或者各人有不同需求,但增加觀察及參與世界不同訓練的機會,提出疑問乃至鞏固自身特色,研究及分析訓練與表演的關係,確實是當代台港表演藝術必須共同面對的課題。
 
作者簡介:藝評人,劇場人,插畫人。
 
照片提供: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