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有遲疑,月餘前的兩廳院售票系統上,台灣交響樂團(NTSO)2016/17樂季開季音樂會──《愛的超脫與永恆》的票券全數售罄,這齣以華格納(Wagner)《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選段構成的歌劇音樂會,使台交成為首支登上台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舞台的交響樂團,且是該場館首齣加上反音罩的純音樂節目,曲目、指揮、歌手,甚至音響效果體驗,均受樂迷期待。
我則在開演前一週,於BBS上徵求票券,巧遇有緣人轉讓,方有幸能欣賞到這場著實令人驚豔的演出。
回想今年五月六日,台交、台北愛樂合唱團,聯袂假中興堂舉辦《戲如人生——歌劇世界的七情六慾》,亦是以音樂會形式搬演歌劇名段選粹,即表現不俗。而今台交藝術顧問簡文彬,選擇華格納《崔》劇片段,除展現台交在搬演歌劇方面的潛力、擘劃台中歌劇文化遠景以外,也讓人聯想起2006年簡文彬帶領「國交」(NSO)挑戰華格納全本《尼貝龍根的指環》(Der Ring des Nibelungen,歌劇音樂會形式),大幅提高「國交」的技術水平,備受海內外的肯定。
那麼,十年之後的台交,是否藉由這個因緣,在「質」方面進一步成長呢?恰巧,九月三十日同座場館,有「國交」演出完整帶妝的《萊茵黃金》(Das Rheingold)為歌劇院開幕,兩支台灣重要的交響樂團爭相競放、互別苗頭,盼現良性競爭、嘉惠觀眾!
台交以往的「公務員」氣息,致使行事呆板,但在此次樂季,尤其是《愛的超脫與永恆》節目中,已可看出運作思維的進步與成長。首先,台交在節目製作的管道靈活許多,例如本節目與「夜鶯基金會」合作,並由該基金會支援會前導聆、場刊文字及印製等項目,再由「台北華格納圖書館」提供中譯歌詞文本及播放,使演出的諸多細節不再是例行公事式的應付。(又九月十七日,台交《江文也之夜》節目,則由學者劉美蓮策劃製作。)其次,台交沿襲自上個樂季始,向台灣美術館取用館藏畫作、作為文宣及舞台底圖的方法,且新樂季手冊及其它文宣,視覺設計更加新潮時尚。換言之,業務內容及廣告公關兼顧,台交試圖把東西做好,也對外把話說好,經營意識值得嘉勉。
本場節目,演華格納《崔》劇之第一幕前奏曲、全第二幕,及第三幕終曲〈愛之死〉(Liebestod)。為串接故事,稍使觀眾有完整印象,第二幕及第三幕終曲前,特邀作家楊照,朗誦詩人路寒袖(本名王志誠)〈與世界同歸於盡〉和〈碎了一地的類珠〉兩首新詩。選擇楊氏登台及路寒袖詩作,不知是否有「文化界之主流」考量,畢竟兩位人士均與當朝親近,尤其路寒袖為現任台中市文化局長。楊照朗誦完畢後,會說一段劇情,場刊中記載楊氏擔任「說書」腳色,但實際述說劇情時很一般,僅是「講」而已,拉住觀眾目光功能有限,反而使聽者鬆懈、精神分散(畢竟安排在曲目之間)。
簡文彬一貫的流暢律動,使整場演出音樂性甚佳。節目特邀外國歌唱家Linda Watson、Corby Welch、Thorsten Grümbel擔綱要角(分別飾演Isolde、Tristan及König Marke),表現精彩、唱演俱佳。本地歌唱家石易巧、林中光(分別飾Brangäne及Melot)亦很爭氣,撇除尾音咬字略感刻意以外,發揮均稱理想,尤其石易巧的功夫純熟,聲音相當感人,連幕後演唱的樂音都像光線一樣四射場中。林中光演「抓耙子」的性格頗有戲,但若再有「狠勁」,或許更好。
至於台交的演奏,雖不說是完美無瑕,但跟自己過去幾次成績相比,算是表現較好的場次之一(可排前幾名)。弦樂已有穩定的色調及張力,管樂雖然仍嚴絲合縫,但未現硬傷。台中樂界,多知台交是個「善變」的群體,尤喜「看人下菜碟兒」(挑指揮出表現)。事實證明,台交有能力把音樂奏好,而且可以奏得很好,只是要做,還是不做而已。
較可惜的是現場出現數次由觀眾造成的噪音:小米手機鬧鐘聲、iPhone訊息提示聲,物品落地、蹭塑料袋,加上開演前有不少觀眾姍姍來遲,又有人早退……這些都是不利於專注觀演的因素。(此外,因女主角戲服有問題,需臨時縫補,節目推遲約一刻鐘開演,場內氣氛較浮燥。)
全院2007席,幾近滿座,反應熱烈,看來可再多給台交一點期待!畢竟,此番開季音樂會有了好的起始,希望一路保持下去,不辜負台灣中部觀眾。有座好場館,也需要好藝團及好節目支撐才行。然而,報載簡文彬即將赴往年底完工的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出任藝術總監,雖仍將與台交有合作演出,但未來台交究竟如何走向,還有一絲懸念。
附:台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初次觀演體驗
音樂會前導聆,在歌劇院一樓靠外側的招待小廳舉行,但由於場地迴音大,透過擴音系統出來的講者說話聲,不易聽清,且講者舞台未墊高,晚到的觀眾無法看清講者,難以融入導聆活動。
大劇院相當氣派,但不會予人宏大遙遠之感,觀眾席距舞台尺度較親近,樂池亦可供作前排觀眾席使用。但觀眾席編號銘牌似有問題,我坐的二十號位,右側竟然是二十二及二十六號位,持二十四號位票券的觀眾便不知所措,最後才通過場務人員解釋,得知原是銘牌錯貼。觀眾席座位舒適,過道寬敞,場內溫度合宜。
反音罩相當有質感,深褐木色,與整座劇場合而為一,未有大多台灣各縣市演藝廳的反差突兀之感。而大劇院的音響效果相當出色!初聽或感平淡,久聞可覺內斂動人。雖同出自日本「永田音響設計株式會社」手筆,但與京都音樂廳、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等場館,那「富麗堂皇迴響」的「美音秀秀」不同,台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的音響比較偏向台北「國家音樂廳」那樣風格,稍作修飾又不失真實,能感到一股親切。
全場燈光稍暗,雖然歌劇院所有場館均使用先進的LED光源,但可能音樂會模式的燈光佈局須再調整。簡文彬在其臉書留言中提及:「我的譜架基本上是黑的,幾乎看不到譜。」然而,筆者目測指揮使用的譜架,竟與一般樂師用之款式無異,而非專業場館應當提供的大型指揮專用譜架。
散場時,由二樓轉往一樓大廳,流量稍嫌緩慢,不確定是建築設計之問題,還是許多觀眾留在二樓過道拍照攝影使然。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