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近年本地不少資深劇場工作者把作品帶往海外藝術節上演,編輯部特別邀約其中兩位分享經驗。
不經不覺,我帶領自己的劇團「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到外地演出已經有六個年頭,分別去過北京、上海、澳門及台灣不同的藝術節演出。
我一直都很幸運,因為多年來在外面的演出十分受歡迎,不但建立了外地觀眾群,也認識了各地的朋友。正所謂「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到外地演出時請不要「收埋」自己,只顧自己的創作而不參加其他活動。海外演出是藝術交流的好機會,但面對外地人時應抱平等的心態,不要自我降低身價,覺得外地人的水準永遠是最好的,反而自己要保持自信,才能引人注目,甚至令人尊重。朋友或工作伙伴的關係,可能就在不知不覺間建立起來,同時亦建立了你對外活動的人際脈絡。這樣,日後在外地若遇到問題也能有個照應,所以導演和製作人必定要努力,認識當地前後台及文化界的朋友。
除此之外,我對我的海外演出團隊也有很高的要求,因為我會視之為一支出征的軍隊,要有嚴明的紀律。我作為最高的統帥,在調兵遣將、發揮他們長處的同時,也要關注及保持軍隊內的和諧氣氛。在不同地方的藝術節演出,演出團隊都會因應當地的工作習慣而碰到矛盾,遇上不同的難題,統帥應發放正能量,安撫及鼓勵各將領,大家一起忍耐及即時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
我在海外演出的確遇到過不少問題,例如語言不通、工作文化差異、器材硬件等問題。當中最有挑戰性的就是有一次到上海演出,我們在出發前兩星期被通知我們的服裝和道具被扣起,不能如期運到上海。最後我的設計師及製作團隊只好用最短時間,整合並改裝服裝間適用的服裝及網購新的道具,來解决這次「災難」。
海外交流是兩地精英的溝通,更有機會來個跨域合作,本地藝術家自然有聲名遠播的機會。總括而言,到外地演出時,「人」比自己的作品更加重要,但從另一方面看,我們都是透過藝術將人的緣分連結起來,與人結善緣,工作才能成功。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