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號 信不信由你:談劇場裡的迷信與禁忌    文章類別
【藝評空間】
加插效果顯見心思——評法國五月《羅密歐與茱麗葉》
文:蔡嘉雯

 
「羅密歐與茱麗葉」是個家傳戶曉的故事,於戲劇而言,這故事情節不算複雜,卻具戲劇張力。要用兩個多小時敘述這個簡單經典的愛情故事而不失觀眾的興趣,對作曲家以至演員來說也是考驗。這次「法國五月」與「香港歌劇院」合作製作的歌劇《羅密歐與茱麗葉》,製作走現代路線,亦加添了不少動作場面,令演出增添戲劇性和趣味。
 
從佈景、道具、服裝以至選角,此劇的製作明顯走年輕路線——貴族間的衝突變成小混混的街頭廝殺;化妝舞會變成戴V煞面具;喝酒變成喝可樂。至於男女主角凱茲(Sébastien Guèze)和桑托尼(Vannina Santoni)年輕貌美,歌唱和演戲上帶點年青人的熱誠和衝動,飾演羅密歐與茱麗葉甚有說服力。相對不少明星級的演繹,技巧雖然出眾,但視覺和聽覺上有點老氣,有時候功力太深厚,過於氣定神閒,眼神動作太過老練,年輕情侶反而似老夫老妻。
 
製作單位安排了一連串打鬥場面,兩個敵對家族的年青人在街頭打架,人多勢眾的合唱團,還有你來我往的刀光劍影帶點話劇味道。在第一幕裡,兩位主角跟隨群眾在街頭你追我逐,為歌劇加添活力和動感,不過代價是暴露了主角的弱點,不少登場演員已表現得不夠氣,尤其桑托尼在跑跑跳跳之後已顯露疲態,她在頭兩幕的歌聲幾乎由吸氣聲貫穿,有時候音量不夠,令人擔心她何以支持五幕歌劇。
 

 

 
作曲家古諾(Charles Gounod)版本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以愛情為焦點,全劇幾乎所有情節皆與羅與茱的愛情有關,古諾的這套melodrama重點不在於敘述曲折離奇的故事,也不是刻畫個性特殊的人物(如唐璜),古諾的處理就像把一段段抒情的畫面連繫起來,故此沿著主角兩人感情發展的set pieces尤為重要,四首二重唱是全劇的靈魂所在。也許是第一幕較虛耗體力的關係,第一次中場休息前(即第一和第二幕)男女主角好像有點還未進入狀態,在露台的一幕二重唱有點各說各話,不夠愛情的感覺。反而休息過後全劇演員皆唱得比之前好,第四幕黎明前的二重唱和最後臨死前的告別也能發揮水準,讓觀眾一步步投入悲劇的命運。
 
整體來說,飾演羅密歐的凱茲的演唱較有驚喜,雖然在一些細節上有點瑕疵,例如在數個地方的收音不理想,聲音突然掉了下來,但勝在音色清新,充滿熱情,表現細膩。凱茲和桑托尼各自有所發揮的環節,女主角在第四幕猶豫著是否喝下假毒藥時一曲Amour ranime mon courage,最後一句「羅密歐,我為你而飲!」(O Romeo! Je bois à toi!)在高音處餘音裊裊,高難度之餘表現了茱麗葉害怕死亡但為了所愛的人而選擇勇敢,豪情壯志贏得不少由衷掌聲。至於羅密歐這個角色比較多層次,除了表現柔情,還有他對朋友的友誼和未還沒遇見茱麗葉時的輕挑,而個人覺得凱茲在第三幕他對好友Mercutio的情義和對正義的執著表現較佳。
 
其他演唱者則各有千秋,飾演勞倫斯神父的龔冬健和葛楚特的陳皓琬表現具說服力,至於卡普里特的角色有點錯配,聲線不像擁有伯爵銜頭的父親,聲量和氣息也不足夠。
 

Left
Right

 
以觀賞的角度而言,加入了香港歌劇院的合唱團確實令全劇更加有趣,尤其加插了不少精心設計的打鬥場面,在增加視覺效果方面能見製作單位的心思,人數不少的合唱團為家族衝突場面增加氣氛,尤其在審判羅密歐的一幕群眾大喊「公義」,很有兩家對陣的氣勢,且很有莎劇的味道。
 
正如開首所說,古諾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的劇情線性單一,內容家傳戶曉,要在兩個多小時維持音樂和戲劇的趣味委實不易,雖然全戲加插了不少戲劇效果,但對於現今耐性越來越少的香港觀眾(還有居港法國觀眾)而言似乎還未足夠,觀眾在第三幕已開始慢慢失去熱情,第二次中場休息之後劇院也出現了不少空椅,相信這是製作單位需要考慮的問題。
 
《羅密歐與茱麗葉》
演出團體:香港歌劇院合唱團,福建交響樂團
評論場次:2016年5月29日,晚上7時30分
地點:文化中心大劇院
 
作者簡介: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會員。現於香港中文大學修讀音樂學哲學碩士課程。
 
照片提供:香港歌劇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