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朗年
每年康文署的「音樂盛會」似乎是香港藝術節以外最多機會請來明星音樂家的場合,今年無論是獨奏還是合奏節目均有吸引人處。重頭戲由過往多次訪港的費城樂團(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擔當,在現任音樂總監尼澤—塞甘(Yannick Nézet-Séguin)帶領下演出兩場音樂會。
今年四十一歲的加拿大人尼澤—塞甘自2012年始在Charles Dutoit手中接任費城樂團總監,目前的任期已經延長至2021/22年樂季,同時擔任蒙特利爾大都會樂團(Orchestre Métropolitain)和鹿特丹愛樂樂團兩團的總監。樂迷會記得尼澤—塞甘近年眾多的交響樂和歌劇錄音(見於DG、BIS和ATMA等廠牌),其中2013年的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DG,鹿特丹愛樂)和2014年的舒曼交響曲全集(DG,歐洲室內樂團)對經典交響作品提出的清新詮釋頗受好評。尼澤—塞甘與費城樂團雖然未有出版實體錄音,但費城樂團自2010年開始提供部份現場錄音的收費下載服務,包括尼澤—塞甘指揮的馬勒第五(2011)和布拉姆斯第三(2015)。筆者認為尼澤—塞甘2004年與大都會樂團合作的馬勒第四(ATMA)最清晰地表現了這位年輕指揮對馬勒音樂的獨特理解,而這份對於詮釋大型交響樂的信心無疑在2011年指揮費城樂團的馬勒第五再次得到發揮。
尼澤—塞甘與費城樂團這次來港的兩場曲目都不包括獨奏作品,讓這個組合一展所長,處理最有挑戰性的交響作品。十九日和二十日兩套節目,四首大型作品之中三首是布拉姆斯、貝多芬和布魯克納——德國交響樂的「3B」——重量級的傳統曲目,而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天方夜譚》則是俄羅斯管弦樂炫技曲目的扛鼎之作。有趣的是,尼澤—塞甘選擇的貝多芬作品卻不是交響曲,而是馬勒為弦樂團改編的《F小調四重奏,作品九十五》。這樣一來,前後兩套節目的對比就更明顯了:布拉姆斯第二是作曲家四首交響曲之中抒情風格最突出的,正好對上配器色彩異常濃烈、充滿異國旋律的《天方夜譚》——可以想像費城樂團那活色生香的豐滿音色在此大展身手;相對而言,莊嚴肅穆的布魯克納第四是浪漫派交響曲傳統的精華,搭上經過弦樂團放大的貝多芬中後期弦樂四重奏(綽號「嚴肅」),可謂深入德國音樂堂奧。
事實上,如果布拉姆斯和林姆斯基—高沙可夫還可以在香港管弦樂音樂會上不時聽到,貝多芬四重奏的馬勒改編和布魯克納的交響曲都可算是節目單上的稀客。F小調四重奏是貝多芬寫作《艾格蒙》標題音樂同期的作品,不但在調性上有親緣性,在結構和手法上也偶有相同。但是比起身為管弦樂作品的《艾格蒙》,四重奏向來是貝多芬處理音樂形式的實驗室,作品九十五的寫作明顯比《艾格蒙》精簡得多,以弦樂團演奏比四重奏本身更增加了演繹的挑戰。布魯克納的第四交響曲經過幾段創作的時間,1873至1888年期間布魯克納寫了不下七個版本,尼澤—塞甘在2011年的錄音上(ATMA)選用了Haas編輯的1881年版,未知這次來港是否沿用此版。第四被視為布魯克納踏入成熟期的作品,一向是九首正規交響曲裡最受歡迎之一,其中神秘崇高的氣氛和旋律之美大概只有第七可堪比較。費城樂團九十年代曾與Sawallisch灌錄此曲(EMI),留下一份將音樂華美的一面發揮無遺的演繹,令人期待樂團和尼澤—塞甘會如何處理這首龐大的作品。
康文署舉辦的音樂會一向有音樂會前講座,不得不提這次特別的講者和特別的題目。第一個講者是費城樂團現任的助理指揮廖國敏(Lio Kuokman),這位澳門長大的指揮在香港演藝學院畢業,2014年成為首個被費城樂團聘請的華人指揮,將在十九日的講座中介紹自己親身經歷的費城樂團。二十日的講座則由樂評人周光蓁主講,回顧費城樂團從日戰到民革期間與中國的種種聯繫,提供了解樂團歷史的一個獨特角度。兩個講座在演出當日的六時四十五分在文化中心四樓舉行,不必帶備門票亦可參與。
費城樂團
演出單位:費城樂團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日期:2015 年 5 月 19 日至 20 日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作者簡介:中文大學哲學系本科在讀,《Hi Fi音響》音樂版主筆。
照片提供: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