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好聽好看易消化的歌劇饗宴
文︰李夢 | 上載日期︰2016年3月10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 Teatro Regio Torino
主辦︰香港藝術節
演出單位︰都靈皇家劇院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日期︰27/2/2016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烹調中餐,講究色香味俱全,想來西餐也不應例外。二月二十七日在香港藝術節期間演出的《威爾第與華格納歌劇盛宴》音樂會,便是這樣一道不論外觀抑或味道都再討巧不過的菜品。

 

每年的香港藝術節總會安排一場頗具規模的歌劇演出,今年赴約的是都靈皇家劇院。該劇院成立於一七四零年,雖不及鄰近的史卡拉歌劇院名氣響亮,但過往數百年間經歷戰事和火災等動蕩仍延續至今,無疑為樂迷領略意大利歌劇之華美瑰麗氣質,提供了另一處重要平台。

 

今屆藝術節,該劇院樂團及合唱團在歌劇《父女情深》演出間隙,穿插一場名為「歌劇盛宴」的音樂會,上半場演威爾第,下半場演華格納。如此曲的目安排,一來因為威爾第是意大利最富盛名的歌劇作曲家之一,二來由於威爾第與華格納雖同為一八一三年出生,卻分別代表十九世紀歌劇發展的兩個截然不同的路向:威爾第作品深植於傳統中,華格納則明顯是向前看的。觀眾對照欣賞,亦能清晰見出分別。

 

樂團對於上半場《阿依達》及《馬克白》序曲的處理,聽上去頗為得體又不失戲劇感。意大利歌劇本就煽情功力了得,威爾第中期及晚期的作品更是如此。《馬克白》序曲雖不過短短三分鐘,卻張力十足,既有暗黑暴力元素,又不乏長線條抒情樂句。而當晚樂團在意大利籍指揮羅拔.阿巴度帶領下,盡可能將高低起落的旋律推演到極致。這種毫不克制甚至略顯誇張的演法,與鼎盛年代意大利歌劇奔放與浪漫的風格,竟頗為契合。至於合唱團演唱的《茶花女》中〈吉卜賽女郎與鬥牛士合唱〉亦生動傳神,女聲聲部尤為出色,對於段落中大量跳音的處理活潑卻不顯得輕佻。

 

即便威爾第與華格納作曲風格有諸多差異,但當晚演出選段均屬兩位作曲家中期及晚期作品,也富於抒情性及戲劇性,屬於百聽不厭的那一類旋律。樂團及合唱團詮釋威爾第作品時,對於意大利歌劇抒情性傳統的拿捏尤為精到;然而,用同樣方法處理華格納晚期作品,則略微欠些味道。

 

下半場的曲目自《漂泊的荷蘭人》、《唐懷瑟》和《帕西法爾》三部歌劇中揀選而來。前兩者是華格納中期代表作,與《羅恩格林》並稱為華格納「浪漫主義歌劇」三大代表作。這一時期的華格納尚未完全發展出自己的風格,仍在相當程度上沿襲浪漫主義衣缽,故旋律行進時不乏大開大合的筆法。意大利歌劇院的樂團處理這類浪漫味道濃郁的曲目可謂駕輕就熟,合唱團演唱〈水手合唱〉等段落時亦澎湃昂揚,不過,當合唱團和樂團試圖詮釋華格納最後一部作品《帕西法爾》的時候,面對的則是完全不同的情境。

 

晚年的華格納寫作音樂時深受神秘主義及東方哲學影響,故《帕西法爾》充斥著大量古怪和聲以及無調性的旋律,不免予人「可遠觀不可褻玩」的距離感。然而,意大利樂團及指揮當晚在演出〈耶穌受難日音樂〉時,並未將足夠多的心力投注在對於這一重神秘感的捕捉上,以至於整個段落聽上去足夠端莊嚴謹,卻少了一些出塵出世的意味。

 

當晚演罷,觀眾被這些熟悉的序曲與唱段感染,經久鼓掌,直至演出者加演三首才罷休。筆者身邊的一些朋友,對這類「經典串燒」音樂會頗不以為意。然而,當一座城市尚未擁有全職歌劇合唱團且未發展出足夠穩固的歌劇愛好者群體時,諸如此類的Opera Gala,倒不失為培育潛在聽眾的有效舉措。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大眾傳播與藝術史雙碩士,不可救藥的美食及古典音樂愛好者。藝評文章散見於北京、香港和多倫多等地報刊及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