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的梅子》:一棵過於繁茂的梅樹?
文︰楊之龑 | 上載日期︰2016年2月24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攝影:Wing Hei
節目︰五月的梅子 »
演出單位︰香港話劇團 »
地點︰上環文娛中心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
日期︰20/9/2015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五月是梅子成熟的日子,天氣開始潮濕,雨水開始氾濫,也是大學生臨近畢業的日子。宣傳單張上一張清秀的臉龐,表情迷茫,朱唇微啟,眼神中隱隱有些期待。你也許會有點期待這個女文青的故事會否同樣訴說著自己的感受,畢業不久,剛踏進社會內心的細微掙扎,那些尚未被捂熟的酸澀、壓抑在潮濕空氣裡的迷茫,那些模棱兩可、不值一提的困擾。

 

尋找意象外的可能

 

於是你走進黑盒劇場,見到一個小型鏡框式舞台,佈景從後往前平行排列著三個房頂形狀的白色細框,離觀眾最遠的的框底正中,有一棵栽在花壇裡、敦實粗壯枝繁葉茂的樹,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你猜測這是一棵五月的梅樹。佈景井井有條,中規中矩,或會有點失落。

 

接下來的一個半小時​​中,你遇上了很多點到即止的意象:梅子、雨點、星星、露宿者、望遠鏡、Emily Dickinson。每當意象似裝飾的繡花般輕柔出現時,你都希望找到其聯繫和深刻含義。比如看到投影中掉落的雨點變成了星星,在最終都掉落的梅子裡找到呼應,於是你猜,被比喻成梅子的女主角,也就是星星,也是雨點,而掉落著地便是進入社會。

 

隨著主角慢慢接觸社會,她和露宿者相遇的位置也逐漸由種梅樹的最內層開始,層層推進,直到最後,兩者都離開舞台區域「出走」;而這個露宿者,其實象徵著她的那個拋棄世俗生活、選擇仰望星空的浪漫主義父親。最後她在長椅上撿起梅子,又在樹枝上掛起星星,這是否意味著她最終以行動超越現實,擁抱浪漫理想?然而你又有些疑惑:除了這些自成一家的意象,剛剛那一個半小時​​裡究竟發生了甚麼?

 

掙扎在對抗與順服之間

 

主角從一開始是純真的文學青年,最後背上旅行包的人仍然是這個純真的文學青年;從種著梅樹的最底層,到與觀眾席接壤的最外層,中間主角經過的那片「現實世界」,充滿著需要「認識現實」而出現、近乎片面的典型人物:經驗豐富但始終是理想主義的​​報紙主編 CK、為事業而變得世故的報社經理 Daisy、自有一套應付現實的方法而樂得自在的攝影記者 Saint,當然還有熱情莽撞的室友兼閨蜜 Echo。而主角只是從旁觀察,對發生在她身上的事情逆來順受:被母親安排到報社工作、成為 Daisy 的棋子、儘管懷疑卻仍乖乖改新聞稿,或者還可算上她總在傾聽 Echo 的遭遇。隨著整個旁觀歷程,主角對浪漫的憧憬也一點一點展開並實現了。

 

場刊裡說:「掙扎在對抗與順服之間」,everything was pushing her to grow up。但是你揉多了兩下眼睛,還是沒見到哪裏凸顯了 May 的掙扎或被逼長大;反而看到一個孤零零的 Emily Dickinson,甚至一些奇妙的暗示,例如象徵隱形權威的母親和自由的父親——沒錯,這些在舞台上無處安放的東西反而凸顯出來。

 

其實分開來看,舞台的每個方面都很用心。舞台佈景塑造了一個嚴謹的線性結構,燈光色彩運用細膩而活潑,音樂設計能帶動觀眾情緒。演員都很耐看:飾演主角的蒙潔利用她瘦弱的身形、細緻的身體語言,將交織在 May 身上的迷茫和樂天個性拿捏得恰到好處;譚芷翎飾演的 Echo 大大咧咧,總讓我們捏一把汗;張雅麗和李頊珩在有限的角色塑造空間裡,展現一對報社冤家的劍拔弩張;郭穎東飾演的 Saint 哥十分討喜,而許秉珩兼演的露宿者和爸爸的形象也讓人覺得溫暖。但是為甚麼一個半小時​​之後開場時的失落仍然揮之不去?

 

能否比現實主義更大膽

 

然後你開始想到那扇開場時在台右的半透明屏風:如果只是為了讓 Echo 掛上她奔放的胸罩,這屏風就有點多餘。直到伴隨著夢幻音效的比特雨點,變成比特星星的投影,啊,原來這是投影屏,而它所謂在舞台上「有機」的存在,就在這一刻染上了牽強拼貼的嫌疑。你便似乎明白了——整場零碎的場景、自圓其說的意象、以及劇情和人物,不也是這種拼貼嗎?你看得屏息凝神,原來只是怕自己大呼一口氣就會不小心把它們吹散了。

 

聽說「梅子」在「劇場的臥虎藏龍」進行試讀的版本與這個成品大相徑庭,比如楊眉的形象彼時更加叛逆桀傲,而梁雯雯的文本也更加空靈。有意思的是,同樣在「劇場的臥虎藏龍」中試讀過鄭迪琪的「魚躍記」,也是從一個沒那麼「接地氣」的雛形出發,最終竟然都是依附了生活化到俗套的劇情,才成為一個完整的製作,雖然改進空間仍然很大。這未必表示從雛形到成品過程中,經歷了多少涉及觀眾、市場等等「現實」的壓力。反而我們應反思,類似的作品是否可以嘗試用更大膽的處理方式來承載?

 

最後你發現,其實沒那麼在意​​梅子的乾癟或青澀;反而是那棵粗大繁茂的梅樹,讓你隱隱有些胃脹。


(原載於2016年2月《*CUP》)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楊之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