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歌本土的聲音——合作無間的中大合唱團及演戲家族
文︰阿貓 | 上載日期︰2016年1月8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攝影:Dr. Martin Lee
主辦︰中大合唱團
演出單位︰中大合唱團 »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日期︰3/1/2015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是晚的跨界別音樂會,由中大合唱團主辦,演戲家族協辦。中大合唱團的四部混聲編制為8/7/6/5(SATB)。是晚只有五位男高音,雖然少了一人,也無礙保持整體的平衡。團員皆背譜上陣,背譜一般對於合唱樂手來說困難不大。但是是晚的作品皆以粵語演唱,眾所周知粵語是聲調語,有九個複雜聲調(入聲字不納入現代語言學,所以只計六聲)。粵語每字都有特定的音高,在譜曲時,主旋律一般都得「問字取腔」,否則語義可能變得彆扭。領唱主旋律的部份當然絕無問題,但內部聲部若保留了歌詞兼填充了和聲中的其他音高,歌手就必須花上多倍的精力去記這些「錯聲調」的字和音。可見默唱粵語的技巧殊不簡單,團員上下皆要準備充足。

 

當晚,合唱團的和聲處理十分嚴謹,大部份歌曲中的四度及五度和聲十分準確。在《豉油撈飯》一曲中,和聲則最為複雜。合唱部份也能輕鬆駕馭,可見團員根基紥實,功夫下了不少。指揮朱振威的手勢順暢,清楚到位且點到即止,充分地將團員的功力發揮出來。

 

合唱曲目皆為演戲家族演過的音樂劇片段,合唱團請來了Apple Tree Music 旗下的作曲家擔任編曲一職。該機構大多作曲家都擅長譜寫合唱作品,例如是次有份編曲的伍卓賢、許家臻、陳浩貽等。由他們親自編寫,自當為原作錦上添花。平常的創作音樂會,如果交由多位作曲家操刀,難免風格不一,以致整場制作顯得雜亂無章。話雖如此,前述這點弊端不見於是晚演出。由於四部混聲本身的織體變化不大,如果整場音樂會只交由一個編曲者負責,反而容易單調乏味。由於各編曲者對合唱的認知及取態也有所不同,合唱作品經由不同的作曲家編寫,反見編配五花八門,集得百家之大成。

 

是場合唱編曲方面可見有數種普遍的處理手法:輪唱、聲部切換、同度演唱(unison)、八度演唱、主旋律伴以和聲化的無意義音節(non-sense syllable)等。這幾種方法都能很有效地避免「音不對詞」的局面。編曲上的織體較多都是以漸進的形式加厚至高潮。通常在樂曲高潮的位置,編曲者方以完整的和聲的編排,務求以音色及織體進一步刻劃出樂曲結構。

 

在最後一組音樂劇《一屋寶貝》中,樂曲加入了單簧管。同名曲(《一屋寶貝》)中雖運用了單簧管,但其吹奏音域偏低,戲份也多是和聲上的伴奏,這是編制方面的不足以致樂器未能被發揮出來。隨後三首由伍卓賢操刀的編曲,單簧管的可塑性就能全面的展現出來。例如在《永別又如何》一曲中,單簧管音域適當之餘,也填充了開首及間奏的部份,不見得被人聲蓋過。其後的戲份是烘托主旋律,令旋律的音色更加豐富。在《回家》一曲中,單簧管也有一樂段仿效爵士樂的吹奏,運用極高音區及滑音,效果鮮明到位。對單簧管的應用,可見伍氏更為得手應心。

 

《邊城》一劇中的《臨江仙》音域較低。而且開首歌詞每句的句末皆為第四聲「陽平聲」(最低聲調),編曲予男高音來唱聽起來有點吃力。就算是男低音在後段重唱這幾句,尾詞仍然有明顯的弱下去。這個音域問題大抵可靠升調來解決。至於緊接一首的《七月八月有流星》則展示了另一端的音域,女高音也稍顯不穩。這個「一前一後」且「一低一高」的組合可算是編曲或曲序上較明顯的瑕疵。

 

演戲家族分別派出朱栢謙、張國穎及溫卓妍作獨白與演唱。三位演員的獨白替代了一般以司儀來做間場的做法。邀請三位演員作獨白,不但能一方面介紹演戲家族的背景、其點滴及趣事,也能避免了坊間司儀冗餘敍述的局面。三位的表現都很能捕捉觀眾的注意及情緒,為音樂會增添了不少活力及氣氛。

 

朱栢謙的歌唱部份一致平穩。張國穎在《情若兒戲》一曲中演唱的部份較近女高音音域,高音區稍嫌薄弱,似乎音區並不太合適。但在其後的《橫越黑街》顯然發揮了更佳的水準,這首歌運用了女中音的音域,比較切合她的音域。而且她的發聲更為有力及具穿透力,透徹地達到字字鏗鏘的感覺。

 

最後一首《柳美里》可謂全晚編曲中的神來之筆,安眠曲般的旋律輕柔樸實。此曲的編配更是全晚僅有的無伴奏合唱,空洞的音色突顯了詞中患得患失的緬懷。主唱的溫卓妍由《一屋寶貝》一劇中首演至今,共演過三十多場,最後一曲《柳美里》由她唱出,可謂百般滋味在心頭。溫氏在上半場獨白時,也道出她在中大音樂系的往事。歌聲中,彷彿在迴響她昔日的回憶。安詳、靜謐,也帶一抹唏噓。

 

演音樂劇時得用音樂劇式的發聲,演合唱嚴肅作品時得用合唱式的發聲,但當兩者同時並行演出,或是曲風被移植後,究竟應以哪種風格為重?雖然風格上各有各精彩,也無礙演出者和而不同的唱出音樂。但發聲及風格的偏重,的確是一面學問。這種偏重在這裡不是「好與不好」或「優越與否」的層面,而是「適合與否」的考慮。筆者本身對這點沒有取態,但單位在將來的合作,可以商討一下這種音色上的妥協。

 

是晚演出既叫好又叫座,可見這類跨界別合作很健康,值得繼續發展下去。跨界別的演出能吸引背景不同的觀眾入場,從而增加入座率。也令另一範疇的觀眾接觸新的領域。中大合唱團在朱振威的領導下,不斷探尋本土的聲音。除了委約本地作曲家,也致力推動以粵語撰詞合唱作品的概念。中大合唱團與演戲家族的合作可謂一拍即合,兩團的唱作理念皆以粵語為著眼點。在曲目列表頁尾也印有「全部歌曲均以粵語演唱」的字眼,明顯地演出單位都以粵語作為是晚主打。純粹以粵語為合唱語言的音樂會實在買少見少。尤其粵語及嶺南文化有日趨被邊緣化的威脅,藝者以演藝方式去承傳文化瑰寶,實有不可或缺的藝術使命及責任。兩個藝團都貫徹地達到相輔相乘的效果。耳目一新的合作形式為觀眾帶來了一場充滿原創性及本土性的演出。一個藝團的成功與否,很多時要視乎總監的藝術遠見。看罷朱振威對合唱作品的前瞻及抱負,觀眾們都能期待中大合唱團在將來走得更遠更前。謹祝兩團在新一年再創佳績,為觀眾帶來更多富本土性的優秀作品。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作曲家。於香港大學完成哲學碩士(主修作曲)及學士課程(主修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