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號 你有制度我有態度:藝術家的香港生存之道    文章類別
【活動探報】
「戲劇顧問」的是與否——回歸劇場初心
文:賴閃芳

一直覺得自己是幸運的一個,文化研究出身,卻半途出家在英國學戲劇。一路走來,像是摸著石頭過河般,竟慢慢在劇界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位置——戲劇文學指導(dramaturg)。當然摸索過程中跌碰受傷少不免,屢敗屢試下累積了對戲劇文學指導,或者劇場構作(dramaturgy)的初步認識。但我一直對此身分抱有懷疑,香港劇場對戲劇顧問的認識相當陌生,只有少數導演了解其職責,究竟這位置有需要嗎?這次前進進戲劇工作坊邀得德國薩爾茨堡莫札特音樂學院的戲劇文學教授萊普奇(Prof. Christoph Lepschy)來港,又是著名的戲劇顧問。他的工作坊讓我整理幾年來的工作經驗;亦了解到這崗位與轉變中的香港戲劇發展。

 

 

自十八世紀開始,德國就出現「戲劇顧問」一職。時移世易,萊普奇教授指出當代戲劇顧問的工作,可分為幾個範疇:上至劇院統籌規劃劇季、新劇發展及文本整理;下至開排前的資料搜集、擔當排練過程中的顧問和觀眾教育及拓展。這幾年來我雖然負責的部分以後者為主,回看由香港話劇團的《紅》、《安・非她命》到一條褲製作的《同志少年虐殺事件》,工作的確較為雜亂。搜集相關資料,不論是以授課形式還是小組討論,讓團隊能以文學及學術理論的角度切入,理解文本所指涉的議題。排練中亦要與作品保持一定距離,好能作為導演的第三隻眼睛,去思考演出的結構是否嚴謹,主題有否在排練過程中偏離原意。亦要顧及觀眾對作品的認識,由場刊編寫到演後活動的設計亦包括在戲劇顧問的職責內。

 

看似戲劇顧問的工作是橫向發展,其實也是我心中的疑問:我甚麼都是,但甚麼都不是。教授的回答很簡單,他不斷強調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對話,對象可以是導演、演員、設計師甚至藝術總監。他比喻說可以想像戲劇顧問為一面鏡子,通過討論及提問讓創作團隊更清楚作品的概念,並共同創建表演的結構,將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劇場語言。對話之於作品的重要,其理念在於劇場是反映現實的,作品應當回應其身處的語境(context),任何的創作或概念也好,首要回答的問題是:為什麼要在此時此刻創作?究竟作品在回應現實的哪個面向?

 

劇場與現實緊扣,與德國歷史不無關係。早於今年六月德國當代劇場導演福克.李希特(Falk Richter)曾來港分享,他亦指出,德國自一戰開始百年間的政治更替,使人民不得不對政治議題敏感。劇場作為德國最重要的藝術,抱有強烈的社會意識是自然不過。教授稱之為一種政治意識(political consicence)。他舉了自己三個不同的作品去闡釋:經典劇目改編為了回應瑞士的難民情況;編作舞蹈的選材反映了中德兩地對「群眾」的概念;紀錄劇場讓二戰後第二、三代德國人重整對戰爭的認識[1]。正因為回應的命題不一,戲劇顧問與創作團隊不斷在挑選適當的材料及形式,築成三個全然不同劇場構作的演出,風格迥異。可是築起它們結構的基石都一樣:讓作品的面向能映照當代社會議題。

 

 

 

戲劇顧問的角色正是劇場與現實之間的橋樑。縱然負責的工作廣泛,對藝術及戲劇理論認識外,更要涉獵甚廣。若果我能捉緊作為橋樑的角色,那麼一切都變得順利成章。的確,我剛才提及過曾參與的製作,有新文本有紀錄劇場,風格固然不一,但無獨有偶地兩位導演——馮蔚衡及胡海輝,都具有一種回應社會的意欲,作品的概念不單是建立在藝術上,而希望挑戰更大的命題,連結當下的社會脈絡。我作為戲劇文學指導的出現,正好回應了兩位導演的需要。

 

這幾年劇界積極求變,不單文本上(如新文本運動),連創作形式(如紀錄劇場)及固有劇場觀念(如環境劇場)均有不少嘗試,明顯地作品越來越扣緊社會議題,戲劇顧問的確能為藝術家補足。是次工作坊還邀請了幾隊處於萌芽階段的本地團體,花了一星期時間與萊普奇教授進行對談,就未來的計劃進行概念上初步的整理。組合當中有演員、作家、燈光設計師、音響設計師等等。未來劇界如此跨學科的趨勢更需要一個中介者的角色,就論述(discourse)、敘事(narrative)、意象及結構上給予意見。

 

誠如萊普奇教授所言,戲劇顧問一職並非必要;但創作過程中擁有劇場構作的意識,對作品就非常重要;而這個人可以是導演、演員甚至設計師們。對未來香港劇界發展,我十分期待能以戲劇文學指導的身份繼續參與。

 

 

書目‌:

  • Romanska, Magda. The Routledge Companion to Dramaturgy. London: Routledge, 2015. Print.
  • Trencsenyi, Katalin, and Bernadette Cochrane, eds.  New Dramaturgy: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Theory and Practice. Print.
  • Turner, Cathy, and Synne Behrndt. Dramaturgy and Performance.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8. Print.

 

作者簡介:畢業於英國艾賽特大學舞台實踐藝術碩士。曾為香港話劇團《紅》及《安。非她命》擔任文學研究。現為一條褲製作應用戲劇及戲劇文學主任,自由身戲劇顧問。

 

照片提供:前進進戲劇工作坊



[1] 三個演出分別為:巴塞爾劇院《Biedermann und die Brandstifter》、紙老虎戲劇工作室、慕尼黑室内劇院和歌德學院聯合製作的《非常高興》及湯瑪斯‧伯恩哈德學院的《Camp Herz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