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渡島上的遙遠鼓音
文︰阿貓 | 上載日期︰2015年11月11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圖片提供: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節目︰打男2015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鼓童 »
地點︰沙田大會堂演奏廳
日期︰30/10/2015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是晚日本太鼓組合「鼓童」的演出《打男2015》為《世界文化藝術節2015》節目之一,共演兩場。鼓童的大本營位處於佐渡島。這個寂靜的小島,曾經是用以處置流放者的地方,能劇大師世阿彌也曾被流放至此。這個與世隔絕的秘境,令鼓童的成員能專心一致鑽練鼓音,也讓這隊樂隊添上一層神袐面紗。

 

《打男》這套作品雖然與他們一般的作品不同,沒有加入常用的歌唱、舞蹈、笛子等,但新鮮的元素仍然充斥著整個演出。是晚的演出包含了十一段節目,每段都風格迥異,務求將鼓童成員的技術及其樂器發揮至極致。第一段的《東道風》(Toudoufuu)加入了旋律性的木琴及一組嘉美蘭樂器,而木琴中的聯鎖樂句也顯示出印尼音樂的影響。聯鎖樂句對樂手間的交流要求極為嚴謹,四組木琴聽起來猶似同一部樂器所發出的,可見其演奏緊密非常。而在第三段節目《Colour》中,有著六個締太鼓及一個桶胴太鼓的組合。締太鼓本身是一件高音及音色繃緊的樂器,在傳統上音色變化的需求不大。在鼓童成員坂本雅幸的創作下,締太鼓成了一件音色豐富的樂器。各成員以戲劇化的方式去探索並展示了締太鼓不同的可能性。例如以手指及手掌去擦鼓皮、以手代替鼓棍敲打、以唄鈴敲擊鼓面等等。這些新穎的演奏方式在傳統太鼓演奏中絕不常見。在成員逗趣的演繹下,頓時令作品活靈活現。在其他作品中,也偶爾加入了定音鼓及紐頭銅鑼(nipple gong),可見鼓童對外來音樂元素毫不抗拒。

 

鼓手在表演方面精彩絕倫,如開首的組太鼓演奏,於台左右各放置了一組。每組的演奏者手法整齊,在對稱的配置上更能讓觀眾看出他們每一下精準的動作。隊員之間的默契可算是天衣無縫,在換置樂手的時候也相當流暢。這種默契在其後切換台上樂器時也可見到,樂器的進台及出台也全由成員自己負責,過程迅速,毫不阻斷先前樂曲的結式,亦無礙下首樂曲的起首,絕不會怠慢到聽眾。第五段作品《巴》(Tomoe),台中放置了三個大型的平胴太鼓。三位鼓手皆背對而奏,但無礙他們展示出極致的協調性。無論是手法、音量處理都可聽見其精準無誤的演繹。除了音樂素材外,這作品也是對體能及意志的一大考驗。三位鼓手全神貫注擊出這首澎湃的作品,在完結後即獲得全場的掌聲。其後一段《Ajara》,另外三個鼓手以舞蹈性的方式進場,全首也充滿了輕鬆的氣氛。鼓手演奏時快速旋轉手中的鼓棍,手法輕巧逗趣,將這小品放在一首重型的作品後實在適合不過。後幾首整奏作品中,加入了銅鈸子(chappa),其演奏者手法純熟,毫不費力地演奏快速且連續的節奏型。雖然難度甚高,但其演繹輕鬆自如,為其他成員的太鼓演奏增添了不少氣氛。在後尾幾段節目中,樂手多以肩帶㩗鼓的方式演奏,除了要對音樂素材熟練之餘,眾鼓手還得配合走台及舞蹈性的肢體動作,可見他們演出水平相當高並且訓練有素。最後的謝幕結合了同時演奏的方式,令觀眾滿載而歸。

 

鼓童闊別近三十載,雖說是次為樂隊的重臨,但現今的編制跟首次來港時有天壤之別。該次演出有六位新血(兩位於2014年及四位於2015年加入)。最早加入的副團長也只有十四年資歴(01年成為鼓童成員)。雖然是次組合未算有很長時間的合作,但總括全晚的演出,無論是技術、功架、合作性、舞台製作及肢體運動等都相當完善,無不令聽眾喝采。

 

歴史悠久的「鬼太鼓座」曾是駐守佐渡島上的太鼓團隊,在1981年因合作問題而拆夥。其後樂隊中的太鼓演奏家林英哲先生帶領一眾鼓手開創了「鼓童」,未久便轉戰個人的獨奏事業。林氏與現今的鼓童,雖然同是太鼓的演奏者,但其風格及路線經已南轅北轍。當然獨奏與合奏是他們路線中最顯易而見的分別。但細聽林氏的鼓音,深厚而富內涵、沉穩而紥實。鼓童的演出雖然精湛,但也是少了前者的歴練。林氏曾於2011年的世界文化藝術節蒞港獻演,其功力之深厚實在教人一睹難忘。爾今看著鼓童的演出,其技術當然是有目共睹,不能抹殺,其演出也贏得了是晚觀眾的歡心。但要說到與樂器最深切的對話能力,還是有待磨練。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作曲家。於香港大學完成哲學碩士(主修作曲)及學士課程(主修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