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日本太鼓合奏音樂歷史還不到五十年,然而因著兩隊風麾全球的組合:鬼太鼓座與鼓童,現代太鼓已經深入民心,也成為日本本土以至仰慕日本文化的外國人認識日本的橋樑之一。今次由鼓童帶來的《打男2015》,也可以算是當代日本太鼓音樂的代表作。
重構日本
戰後的日本,不少音樂家開始將傳統日本音樂現代化,太鼓是其中一個受到注意的演出模式,現代化的創作型(演奏原創曲目而非傳統曲目)的太鼓樂團應運而生。童年時經歷二次大戰,一度熱衷於社會運動的田耕(1931-2001),在五十年代起對傳統日本太鼓音樂產生濃厚興趣,最後於1969年在佐渡島成立了「佐渡國.鬼太鼓座」,與一眾年輕人及音樂學者,合力建構出新的太鼓音樂。在田耕的領導下,更引入了「太鼓走樂論」,要求所有打者從長跑訓練中修練其精神境界。他們憑著震憾人心的音樂(及其令人神往的訓練方法),七十年代就震驚世界舞台,「鬼太鼓座」成為日本太鼓的代名詞。到1981年,田耕與樂手之間因意見不合憤而離開佐渡島,原來的「佐渡國.鬼太鼓座」分裂成兩團:繼續留守於佐渡島的「鼓童」(是次訪港演出團隊)及在靜岡縣重新出發的「鬼太鼓座」,兩團以其各自的形式,承繼田耕那種從極度刻苦中鍛練個人修養及音樂的精神,而兩個團隊也成為日本太鼓中最廣為人知的表演者。
的確,令外國人認識日本太鼓,這兩個團隊多年來的巡迴演出及唱片出版絕對功不可沒。但有趣的是,他們的音樂以至表現形式,都是現代化的創作。事實上早在五十年代的早期試驗,音樂家已經將爵士鼓的打法融入新的太鼓音樂中。我們再看看鼓童這次《打男2015》的作品(1999-2014期間創作),流行音樂的節奏、甚至印尼甘美蘭(gamelan)音樂的痕跡,也可以清楚看到。可以說,鼓童的「日本太鼓」是一個從現代日本的視角對傳統日本(音樂元素、強調精神修練),這是一個重構而成的現代日本,是傳統日本通過現代化及全球化的再生。如果企圖在這場演出中認識傳統日本音樂,這無異緣木求魚。
男色魅力
在釐清鼓童到底是怎麼樣的「日本音樂」後,我們可以更能放開懷抱地欣賞這個現代的舞台演出。
以反串聞名的日本國寶級歌舞伎大師坂東玉三郎於2012年出任鼓童的藝術總監,但《打男》這部作品卻是早在2009年的合作,作品也一直修訂改善,是次演出是2015年版。在坂東的設計下,這套演出並沒有特定劇情,十一首曲目的連續演奏,不同氣質的曲目相間演奏作出對比,也讓不同打者輪番上台。節目簡介提到,《打男》「是全男班年輕鼓手對敲擊樂器一次大膽的探索,展現既原始又精煉的太鼓音樂。《打男》獨特之處在於沒有一般鼓童演出常見的元素,如歌唱、舞蹈、笛子演奏和女表演者,代之是各種形狀和大小不一的太鼓。今日,這作品仍然在不斷演化,每次演出都為作品注入新動能。訓練有素的鼓手輪番傾力擊向大太鼓,令觀眾完全沉浸於連綿的鼓聲之中。這表演可說是將每個鼓手的體能、技術與情感心智推至極限。」
可以說,展現男性打者的力量是純鼓樂演出的《打男》的創作主旨,一般人對太鼓「肌肉與汗水」的想像,在這個製作就發揮得淋漓盡致——一眾年輕男打者精煉的肌肉線條(演後藝人談甚至有觀眾問道一身肌肉是否刻意操練?團員答曰非也),加上閃亮的汗水(與金粉),在勁度十足的太鼓演奏中,視覺與聽覺上都盡是生命力的表現。而狂敲猛打的曲目之間,又有在小鼓或是木琴的精細小品,當中又不乏幽默的形體設計,都見坂東對觀眾心理起伏的精巧操控。最後謝幕一眾打者挺胸昂首的姿態且每暗燈一次就換一個角度,教一眾觀眾神魂顛倒。
《打男》展現出的東洋男性魅力,勢不可擋。征服全場觀眾(包括筆者在內)實意料中事。鼓童完美示範了傳統技藝如何透過與現代及國際接軌而得到市場上的成功。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