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場前單看演出陣容是作曲家林丰與爵士結他手張駿豪,實在難以預料會聽到怎麼樣的音樂。完全放開胸襟毫無預設想法的觀看,結果是令人欣喜的感動。
作品共分十二段,以時間作標題,從凌晨00:00開始,一直到22:00,當中又歸成四組:「道地的文化內涵」(00:00、08:00、16:00)、「煩囂中的心靈空間」(02:00、10:00、18:00)、「美麗的城市發展」(04:00、12:00、20:00)及「急促的生活節奏」(06:00、14:00、22:00)。十二段音樂都配以錄像,表達了香港的一天。音樂配以錄像放映,由林丰指揮香港當代音樂團及由張駿豪帶領的爵士樂小組現場演奏。
Original Visualtrack......
《禾.日.水.巷》掛頭牌的是兩位風格各異的音樂人,可是當宣傳單張把爵士鋼琴家Jean-Michel Pilc列作主要演出者時,製作錄像的黎智禮的名字卻只是安靜地放在內頁最左側——然而,他的錄像是整個作品不可或缺。黎智禮的錄像主要有兩大原始素材:近期大熱的攝影組合流浪攝的縮時(time-lapse)作品及他自己的空拍,或加上電腦效果(如16:00的萬花筒影像),用以表達香港的面貌。
有趣的是,林丰對筆者說,這並不是以音樂配合錄像,而是調轉過來:「很早之前主辦單位就告知我們這次製作的題目是『Hong Kong Episode』,也一直有音樂的想法。到今年年中我們才想到以『禾.日.水.巷』為中文名,然後就反過來啟發了我們的創作,例如分了四個主題。由於這個名字很有視覺設計的效果,我就想到找來相識多年的中學同學黎智禮製作錄像配合。」林丰也說道這個意念是受到他在倫敦看流行音樂或是post-rock音樂會以影像配合音樂演出的演出形式所影響。
創作過程與一般人猜想不同,結果卻是相當令人滿意。從一開始「00:00」的行雲流水與山頂雲海縮時片段,或是「06:00」那山雨欲來的律動與從高空拍攝那「將會」很繁忙的街道,又或是22:00的興高彩烈與迷幻的車水馬龍,都能見到影像與音樂的微妙契合。當然影像本身也是充滿玩味,相信不少觀眾初看到「10:00」那廟宇裡的一枝香與及「14:00」華富邨那舊式公屋時,都會閃過以為那是一幅照片的懷疑,慢慢才發覺那其實是動態錄像——將動與靜之間的界線模糊,令觀眾有了奇特的觀影經驗——其實,那就是「慢」,恰恰是香港人長期遺忘的狀態。
正如在另一訪問中,黎智禮形容這次製作的錄像部分是音樂的「visualtrack」(相對電影配樂的「soundtrack」),在播放時也刻意採用黑幕而非用白幕,以製造朦朧及更內斂的效果,以求讓觀眾集中注意力在音樂部分(林丰說這需要更強的投影機,也讓成本更高)——所以,主角終究是音樂。
......for the Motion Music
音樂創作由張駿豪與林丰分頭進行,各寫六段音樂。場刊夾附一份遊戲表格,讓觀眾猜猜誰是作者。很多人從配器角度出發,結果當然猜錯:張駿豪也有一段純弦樂段落,林丰也有一段讓低音大提琴手Sam Minaic大顯功架的爵士段落。他們的前期討論工作應該非常順利,事實上十二段音樂都能保持高度完整。
全套作品以靜態為主,當然也有激烈之處,且令觀眾大呼過癮之處:從影像看來,「22:00」是一次彌敦道之旅,張駿豪安排了火花四濺的爵士樂合奏,似是表達了一份紙醉金迷,可是多次看似完結卻由從新出發,似斷未斷的又暗藏焦燥不安。
氣氛是這套作品的重點,儘管有四大主題,然而表達的手法都是抽象,最具體也許要數「10:00」那慢慢燃燒的線香,林丰用了放慢的《佛號》作襯底,薩克管與長笛卻奏出如西方聖歌的樂句,營造出一個精神世界,卻又暗示了香港的中西混雜。
四位爵士樂手施展渾身解數:Jean-Michael Pilc的鋼琴老練且能激動人心,中間還作口哨獨奏(唱?);Sam Minaic的低音大提琴獨奏出色不在話下,他也不時以弓演奏加入弦樂團作支持;鼓手Ross Pederson非常穩陣,在有所發揮的段落的忘我卻又令人著迷;孫穎麟的薩克管火辣激情,也是焦點之一;張駿豪雖說是主角,但他還是讓焦點平均分配,而他的一手結他,優雅大方,漸見大師風範。香港當代音樂團在林丰指揮下儘管是擴音演出仍有不俗表現。小提琴獨奏陳詩韻與長笛獨奏二階堂泉都有精彩表現。
這是一封由兩位作曲家與一位錄像製作人合寫的香港情書,沒有陳舊俗套的歌功頌德。以抽象氛圍表達出對香港不同境象的直覺反應,卻更能觸動觀眾心靈。在此時此刻的香港,這是一個令人感動而難忘的聲光紀錄。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