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狼嚎五度劇團《浮華書》
文︰蔡嘉雯 | 上載日期︰2015年10月29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浮華書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狼嚎五度劇團 »
地點︰西灣河文娛中心
日期︰24/10/2015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音樂其他 »

表演題為《浮華書》,還用上了拉丁文,令人想起《浮華世界》和中世紀的文獻,內容簡介闡明「浮華書」描述時間的流逝,慨歎人生不過一場浮華的幻影光景,如此富想像空間的標題雖然引人入勝,劇場中的形體動作和影像效果亦無疑令人眼前一亮,但對於「探索時間的概念」、「人們對時間的認知」,以至帶出人生浮華虛幻之感似乎未見深刻。

 

舞台以半透明布幕分開前後兩部分,錄像投影在布幕上,現場樂手和導演在布幕之後,一位舞者配合錄像做出不同形體動作。全劇以墨水筆、粉筆及打字機的書寫揭開序幕,根據導演所言,書寫工具的改變代表了我們熟悉的東西正一點一點地流逝,尤其被科技取替。接下來第一場是「滴漏鐘」,以人體為主軸,由投影人體內臟開始,舞者做出各種人體動作,在過程中,無論舞者多盡力,還是不斷倒地。第二場為「動態城市」,錄像展現快速變化的都市,還包括了香港的城市風景,然後舞者在布幕前和布幕後表現在繁忙城市生活的反應:忙碌、憤怒、惶恐等。第三場名為「蛻變」,錄像展示數名演員各自在一個大概三尺乘三尺的方形盒子內做出不同的動作或進行不同活動,錄像也描繪數張大特寫的人面,最後布幕上投放舞者跳舞的連續動作,人體形態隨之急速轉變,最後化為灰燼,全劇以此結束。

 

《浮華書》的製作技術上達到不錯的水平,無論是錄像製作、舞蹈以至現場音樂均表現不俗,可惜在主題探討和敘事上似乎未見其深度。第二場「動態城市」比較直接,藉不斷轉換城市風景表達城市的動感,但兩個引人入勝的標題「滴漏鐘」和「蛻變」吸引觀眾注意之餘,也不禁令觀眾疑惑導演想要表達的為何。另外,全劇的個人抒情成分甚高,尤其不同演員在箱子裡各自演繹的一部分,演員的演繹屬個人感受,至於舞者也似乎表現對時間流逝的無奈,令人疑惑導演期待觀眾去感受時間,還是去看別人如何感受時間。

 

全劇予人感覺是多媒體技術為主線,主題和內容則是各單位互「jam」出來的副產品。團隊在座談會後也有解釋,他們沒甚麼時間排練,排練的時間都是將團員各自的意念組織在一起,團隊亦解釋拍攝錄像時沒有為演員設定主題,而是讓他們自由發揮,但對觀眾而言,代價是內容鬆散,沒有鮮明的脈絡,片段難以連繫主線,雖然這種improvisation保留了演員真實一面,但將各種「預製組件」片段拼貼,沒有有機地融合,有點令觀眾難以投入,未能理解導演表達之意和產生共鳴。演後藝人談正好反映觀眾的反應,觀眾大多就個別的場景或是對「多媒體」這媒介表示興趣和欣賞,卻沒有從劇場所帶出的整體概念表達意見,這也許說明導演在構想主題、敘事、維繫連貫性和與觀眾溝通上需再下苦工。

 

不過劇中也有不少富魅力而令人難忘的場景,尤其一頭一尾的兩個情景悽美之餘亦最能真切地令人感受時間流逝,最初在序幕中墨水筆、打字機和粉筆影像的變換與交疊,帶點vintage的影像懷舊之餘亦直接地令人聯想工具隨着時間被淘汰。另外,連續的人體影像蛻變成幾何圖案,最後灰飛煙滅,令人慨嘆這副臭皮囊最終也不過是灰燼。值得一讚是現場音樂,在製造意境或氣氛上總能牽動人心,鋼琴、結他和低音結他運用consonance、dissonance和repetition能營造張力,令觀眾感到全劇存在於一個timeless的時空。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音樂學博士,著有《西方音樂簡史:一齣歷史的戲劇》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