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戈裡的伊娃
文︰駱雅 | 上載日期︰2015年9月1日 | 文章類別︰導賞文章

 

©Rosario Bauza
節目︰貝隆夫人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舞蹈 »
阿根廷著名的布宜諾斯艾利斯探戈舞團的《貝隆夫人》,將阿根廷兩樣聞名於世的東西放在一起——以阿根廷「國粹」來闡述該國最為有名的第一夫人伊娃.貝隆——究竟誰領風騷是看演出前的懸想。
 
伊娃.貝隆是阿根廷最傳奇的人物之一,她的一生可以說成飛上枝頭變鳳凰的灰姑娘故事:阿根廷鄉郊出生,十五歲毅然離家,到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去追逐明星夢,發展不錯,其後嫁了給軍人貝隆,丈夫當上了總統後,伊娃便成了第一夫人。她的一生也可以是為婦女及低下階層爭取權爭的鬥士事跡(儘管有些人有不同的看法):自她當上第一夫人後,便設立基金會幫助社會上的弱勢人士,提供工作、醫療及讀書的機會,亦努力為阿根廷女性爭取平等的待遇,如投票權;短促的人生又或者可作為近代女性從政的濫觴來看:丈夫主政後,伊娃積極參與政府的工作,其後更打算競選副總統,最後因軍方勢力的反對及日益衰弱的身體而作罷。
 
如此豐富而多變的一生自然引發了無數的藝術創作,書籍、舞台劇、電影,不一而足。其中,最為世人熟悉的是萊韋伯以她生平為藍本的音樂劇《貝隆夫人》(Evita),以及後來由麥當娜演出的電影版。不過,將名人故事以藝術形式展演,許多時少不了潤飾和修飾的成分,亦可能因為藝術形式而作剪裁。
 
以探戈及音樂來演繹貝隆夫人的故事,似乎合適不過。已被聯合國列為非物質文明遺產、在世界各地均有無數舞迷的探戈,是阿根廷最為人所知的人民文化活動。探戈對舞者身體柔軟及靈活度的要求甚高,看似毫不費力的動作既自然優雅,男女舞者緊貼的舞姿,不過份而又給人無窮的聯想。這種表現及表演性極強的舞蹈,起源為何眾說紛紜,但大抵同意是十九世紀末葉至二十世紀初,因大量的移民工湧入布宜諾斯艾利斯而令這舞種蓬勃發展,而最初也是在貝隆夫人所關心的低下勞動階層流行,其後才演變成全國、甚至瘋魔全球的社交舞。
 
《貝隆夫人》以伊娃離鄉奮鬥開始,最終成為阿根廷第一夫人,並沒有觸及她的社會事務及政治上的作為。所以,演出雖以貝隆夫人為名,但意旨應在展演探戈的多元及技巧,以及阿根廷風情。
 
在以「明星初現」為題的第一幕,編舞便加入了阿根廷民間舞,像伊娃離家,親友送別會上跳的,是阿根廷北部的Zamba舞,還有源自阿根廷牛仔趕牛長鞭的「Las Boleadoras」,則是絕對剛陽的舞種。來到布宜諾斯艾利斯時,自然是代表了首都的探戈,而在展示探戈之多元時,當然也少不了「milonga」場景,一種在阿根廷隨處可見的跳舞場面。到了第二幕的「遇上愛情」,講伊娃與丈夫貝隆的相遇與墮入愛河,探戈的表現也更淋漓。當然,除了出色的舞姿外,探戈的音樂也是叫人難忘的。
 
《貝隆夫人》由伊娃.貝隆故事出發,成就了一場探戈的盛宴。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