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獨囚禁》:失效的思考空間
文︰賴勇衡 | 上載日期︰2015年5月19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單獨囚禁 »
演出單位︰樹寧‧現在式單位 »
地點︰葵青劇院黑盒劇場
日期︰1/5/2015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單獨囚禁》令人感到不夠整全。這種缺乏並非因缺少資源和時間之類的原因而顯得粗疏草率,而是劇中各種成份沒有得到充分的整合。這主要是導演的責任。有趣的是《單獨囚禁》是場景單一的獨腳戲,情節也不算怎樣豐富,整體需要控制的元素並不多。

 

或許問題出於編劇、導演、演員和沙畫師都有很強的創作性,卻各自為政,未能好好合作?首先這齣劇的創作意念由文本主導,編劇朗天的哲學背景以及其對理論化語言的偏好於此劇中顯而易見,而這對於要具體地「翻譯」文本內容的伙伴而言是一大挑戰。當然劇場理應能夠呈現抽象概念和詩歌意像,但結果最能體現《單》劇文本中的思考過程的卻是宣傳文本及場刊解說(也包括媒體訪問和演後座談)。劇場不單顯為輔助性,更是一次頗為失效的呈現,以下將舉例說明。

 

沙畫在這次演出的作用有多大?導演許樹寧喜好多媒體混合創作,常把影像結合舞台演出。這次他把沙畫這形式也加進製作中,邀請沙畫師馬穎章合作,效果卻有點不上不下,甚至顯得多餘。劇團設置了兩種屏幕來呈現沙畫,一是兩側可提供背景作用的屏幕,二是投射在舞台地板(即故事中的監牢地面)。用沙畫作背景,可以快速轉換場景,但此劇只有一個牢房佈景,沙畫師可作的不多,例如在其中一幕繪上三個牢房的門。沙畫也可用來表達角色的內在心境或主觀知覺,例如在結尾主角跟投射在地上的影子「自我對話」。除此以外,那些監控著被囚角色,對被困者顯得如影隨形、心意難測的掌權者也可以用沙畫來描繪──但在這次演出中也幾乎沒有。總體上觀眾看到沙畫的時間很少,對於主角的主觀呈現,導演似乎仍倚重慣見的映像投射(例如以地上的蜘蛛和水波影像營造不安感,也能表達主角越來越不穩定的精神狀態)。沙畫師和沙台並沒有隱藏,就在觀眾席旁。觀眾很多時候看見沙畫師本人的雙手在動,屏幕上卻無所顯現。開場時他用沙畫寫出製作人員名單彷彿已是最能表現出沙畫動態的一幕,但這與主題之間的關係卻很小,用沙畫來寫字也有點浪費。簡言之,沙畫在這次演出中有點可有可無。

 

然後是演員方面:這一場演出中,演員張錦程講台詞的方式比較含糊,有不少地方都聽不清楚他在說甚麼──筆者先假設這是創作者有意識地選擇的演繹方式。那麼,角色大概是因為被單獨囚禁而心理狀態受影響,無力雄辯滔滔,勉強呢喃咿咿。不過,這劇作的主題在於角色在極限情境中的思想轉變,於極大的不公義當中有所覺悟,從被逼的懺悔自白轉化為精神和意志上的自由。在佈景和沙畫等設置變化不大的情況下,觀眾很依賴演員去把戲劇的內容表達出來,而製作團隊明顯也不靠形體(例如舞蹈)為主要手段,那麼咿呦不清的念白方式難免對觀眾的接收造成阻礙。雖然《單》劇的情節變化不多,主幹是角色的心路歷程,但結束時卻有點突然,有點草草收場的感覺。演員看來嘗試在演繹狀態上隨故事發展而變化,但效果並不明顯。演員進入了一個很「用力」的狀態,從中演繹一個在困境中漸漸失控的角色,基本效果是讓觀眾投入進緊張的情緒,時間久了卻令人感到缺乏張弛有度的節奏感。根據故事的脈絡,角色的意志和理念最後會得到勝利,此一轉折呈現出來卻有點突兀。長時間的緊張狀態沒留下多少讓感受和思考發酵的空間,然而倏地跳進了最後覺悟的境界。雖然觀眾事後回想,輔以各類資料,不難理解角色如何從無助、疑惑、權宜地自白、真誠地懺悔,到最後大徹大悟的歷程──但那主要處於想法的層面,劇場的作用被削弱,即使觀眾能掌握文本作者的意念,卻並非一次理想的觀劇體驗。

 

值得一讚的是囚籠的設計,把穿洞的布拉開,包圍著鐵框,取代鐵欄柵的傳統造型。彈性的布帶著人體組織的「有機」感覺,表達了角色所面對的囚禁不只是制度上的壓制,也包括精神上的困境,即主角不單被外在的極權所囚,也為一體之內所困,需要自我突破。結局主角輕鬆地從中跨步出來,為一解脫,意象鮮明。值得討論的是,主角離開籠牢的動作,主要是精神上的脫離(演出沒解說他的肉身可以怎樣擺脫暴政的控制),這樣的「自由」有多自由?強權以殺相逼,人寧死不屈,要麼身死、要麼屈服,是「揀住先」的偽選擇。若果強權殺的是主角自身,後者兒子不死,繼承父志,終究也會死在強權手裡。人終究是求生存和發展,但人的意志仍可選擇捨生取義。於實在的領域裡,除了暴政瓦解,個體在生存和發展的向度裡沒有自由。那麼,唯一剩下的是信仰和精神自由的境域。沒有任何一個屈服的人,連一個也沒有,或許強權便會崩潰?也許那時也沒有甚麼人活下來。需要解脫的,不只是最底層的「裸命」,還有為所欲為,被權慾所困的掌權者──他們也必須懺悔。這些主題需要觀眾深思,只可惜這次演出未能有效地提供一個讓他們好好反思的空間。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戲劇及電影評論人,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博士候選人。網誌及Facebook專頁:我不是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