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禮.死人》──回憶的熟悉感
文︰邵善怡 | 上載日期︰2015年3月31日 | 文章類別︰藝術寫作計劃學員評論

 

©Carmen So
節目︰失禮.死人 »
主辦︰香港話劇團
演出單位︰香港話劇團 »
地點︰香港話劇團黑盒劇場
日期︰25/1/2015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因一埸喪禮而開始的故事,卻不見悲傷的氣氛。甫開場,暗黃的燈光下仍能依稀辨認場景中陳舊的佈置,喪禮的音樂響起,銅鑼敲打、喃喃唸咒的背景音樂,伴隨著建築工程的打樁聲、電視雪花聲,哀樂悼亡中夾雜塵世的聲音。突然,燈暗,在電視聲襯托下重演太婆死前獨居的畫面,年紀老邁的太婆(雷思蘭)顫巍巍地橫越客廳,以客家話自言自語道:「這麼久沒人來,是門壞了,還是人出事了?」門沒壞,還能徐徐打開看到門外無人的景象,燈暗後已經是十八歲的Tracy出現之時。不少觀眾在演後座談會表示,對於聆聽客家話有困難,大多時間需集中精神以理解話語中包含的訊息。語言帶來的疏離感一如回憶的影像,記得又記不清,當中的一字一句需靠你我仔細聆聽,才能把逝去的內容補足。

 

這場「喪禮」,不論劇內劇外也為記念太婆而辦,卻不見得特別傷感,客家話的語言設定很大程度使觀眾對於太婆的身世、行為產生較少的共鳴,轉而關注劇中角色一系列行動背後的意義,一如場刊中言「發展是硬道理」。這裡指的發展,一方面是人際關係中情感的發展,另一方面則是城市(澳門)的發展。

 

十八歲的Tracy(岑君宜)與三十八歲的Tracy(溫玉茹)交錯出現,十八歲的Tracy回憶的是與太婆相處的點滴,年輕的Tracy把澳門舊居視作家庭紛爭的避難所,為迴避爭拗不斷的父母,獨自到澳門渡過暑假,她把十八歲與遠離父母稱作「自由」;成年的Tracy成為昔日最想逃離的對象,擁有一段「不再有發展」的婚姻,藉太婆喪禮的機會,獨自來到澳門,但這次不再感到自由。她不單要籌備太婆的喪禮,也需處理一段變化了、疏離了的關係──與丈夫Raymond(郭穎東)的婚姻。另一個同時出現於兩個時段的人物是表哥(馮志坤),表哥的變化是明顯的。簡單的場景、服裝變換,馮志坤便從騎著電單車,聽著蔡琴「沒有煩惱沒有那悲傷」的魯鈍少年,轉而成為有濃厚「佬」味的失婚男人,演技令人印象深刻。從劇中看,是生活讓他變得現實起來,只有適應發展,才能生存。表哥的角色讓十八歲與三十八歲的Tracy連結起來,單獨看來,不同年齡的Tracy性格上沒有任何共通點,透過表哥的變化,我們知道Tracy轉變的原因。生活讓每個人都不得不成長起來,每個人都有著或多或少的變化。

 

表哥出場後,不同時空的Tracy才在同一空間出現,在此之前,二人一直利用屋內的布簾及暗燈而穿插出現,交錯地上演不同時空的情節。同樣是尋找太婆昔日的工人服,十八歲Tracy以新奇的目光看待太婆那段不真實的過去,是Tracy那不認真的態度讓太婆激動起來,開始回顧辛酸的打工歲月,讓觀眾感到太婆「真實」起來,不再是別人的太婆,而是一個有著個人歷史的老人。Tracy與太婆相處的點滴沒有過多的親暱,回憶時亦不見有多傷感,但三十八歲的Tracy尋找工人服讓太婆陪葬的一幕,卻讓人鼻酸。

 

親人離世,生活看似如常,但懷念的感覺總是隨著小物件而來,這一幕讓劇院不同角落也傳來抽取紙巾的聲音。太婆是Tracy的親人,回憶也是二人所獨有。究竟是甚麼觸發觀眾情感,讓我們都投入到Tracy與太婆回憶中?或許就是小屋佈置中的鐵窗花、木製傢俱、碎花布簾及燻黃的燈光,營造出一種熟悉感,一種你我在小時候曾經歷過的陳舊色調。

 

編劇在此緊接著安排了一幕荒誕的情節,在喪禮途中以畫外音的方式交代太婆屍體失蹤的原因。找回屍體後,太婆以鬼魂的形式出現,說著口頭襌「家和萬事興」,勸解Tracy的心結,讓她明白逃避不是解決的最好辦法,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需盡早修補。因此,全劇有一個完滿的結局,Tracy簽紙賣掉舊屋,亦主動打電話給丈夫與母親,修補關係,可是此一安排卻有種過分刻意的感覺,像為讓劇情順利推進而為之。若能稍作修改,或許人物的性格轉變會較合理,亦能讓觀眾保有緬懷的情緒。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中學教師。2014年起參加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舉辦的「『新戲匠』系列 ─ 劇評培訓計劃」後,開始偶有發表劇評文章,並於2016年第八屆新視野藝術節中,入選「新銳藝評人計劃」。設有面書專頁「我作·劇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