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覺與視覺之交織——《音樂的色彩》
文︰蔡嘉雯 | 上載日期︰2015年3月19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相片由香港藝術節提供
主辦︰香港藝術節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日期︰15/3/2015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音樂 »

上一次米凱.路迪(Mikhail Rudy)來香港演出是2013年的香港藝術節,當時他crossover的畫作是康定斯基(Kandinsky)的《圖畫展覽會》。「圖畫展覽會」這個題材橫跨了四位藝術家:圖畫的原作人哈曼、作曲家穆索斯基(Mussorgsky)、畫家康定斯基,然後是製片人兼鋼琴演奏是路迪自己(詳見筆者之前的評論:《圖畫展覽會》——具象與抽象之間),所以當時這個crossover新穎有趣之處,是四位現代俄羅斯藝術家的一次跨時代對話,而且路迪當時參照了康定斯基於1928年寫下,最終沒有實現的劇場指示,相當有意思。可是他今次的《音樂的色彩》,選上了夏卡爾(Chagall)的畫作,配合葛路克(Gluck)、莫扎特、華格納/李斯特、德布西和拉威爾的作品,音樂之間沒有明顯的連繫,令人不禁疑惑路迪將一堆音樂家的樂曲與夏卡爾的畫作拉在一起的意義何在。

 

路迪這次crossover受到巴黎歌劇院天篷的繪畫所啟發而創造。夏卡爾於六十年代受巴黎歌劇院委約在天篷作畫,他在圓頂根據著名的歌劇或芭蕾舞故事而畫了十四幅作品,包括威爾第的《茶花女》、柴可夫斯基的《天鵝湖》、比才的《卡門》等(相信是曾在巴黎歌劇院公演之作),而路迪選上了葛路克、莫扎特、華格納、德布西和拉威爾作為《音樂的色彩》之主題,在夏卡爾畫作裡選取人物和色彩製作動畫,再親身演繹這些作曲家的作品,若不能用鋼琴演繹的歌劇作品,便以作曲家的鋼琴音樂代替。

 

具體與抽象、標題與絕對

 

看過路迪前作《圖畫展覽會》的觀眾大概會了解路迪喜歡玩弄「具體」和「抽象」的概念。《圖畫展覽會》的原作是相當具體的,有寫實的人物、建築、動物,但這題目在康定斯基手中,市集、小雞統統變成線條和幾何圖形。弔詭的是,音樂本身是抽象的藝術,但穆索斯基的《圖畫展覽會》卻相當具體,作品生動地描繪動作、事物,而路迪則運用音樂遊走在抽象和具體之間。

 

這次路迪對於具體與抽象的表達較前作更明顯。《音樂的色彩》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葛路克《奧菲歐與尤麗迪采》(Orfeo and Euridice)選段的transcription、莫扎特D小調幻想曲和李斯特受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爾德》(Tristan and Isolde)影響而創作的《伊索爾德的愛之死》;第二部分是德布西的《四度練習曲》、《八指練習曲》,以及拉威爾的《圓舞曲》,兩個部分有明顯的停頓。

 

在第一個部分裡,路迪選上夏卡爾的畫作中關於音樂、愛侶等的素材,將之與音樂裡的故事結合。第二部分卻截然不同,德布西的兩首作品屬後調性(post tonal),音樂本身沒有描繪和敘事,路迪的動畫裡著重表現顏色和抽象的線條,他用簡單的線條來表示人物,甚至只用一堆色彩表現一些概念。最後樂章以華麗的拉威爾《圓舞曲》作結。

 

路迪大概藉著動畫比較繪畫與音樂這兩種藝術形式。繪畫與音樂可以用它們的語言具體地描繪事物、引起聯想,同時也可只用最簡單的詞彙——線條與色彩、節奏與音階去呈現美感。除了莫扎特的作品,路迪第一部分所選取的音樂作品正好是標題音樂(program music),第二部分兩首則是絕對音樂(absolute music)。

 

《音樂的色彩》所表達的東西不少,可見路迪的野心不小。作品一方面要做到老少咸宜,當中的幽默讓小朋友也會發笑,另一方面藉著具體和抽象的對比表現兩種藝術形式的特性。姑勿論他從夏卡爾的畫作片段拼湊出來的動畫是否具創意,而動畫經常用線條展示一張笑臉有否過於cliché,事實上將五首在音樂上毫無關聯的作品連結在一起,既沒有主線也沒有故事,而且動畫本就是一幅幅拼貼畫,看起來聽起來都只會感到零碎、散亂,主題不清晰。雖然路迪表明他所選的作曲家都是夏卡爾喜歡的人物,但從藝術角度來看,觀眾只有一邊看著大師的畫作,一邊聽著大師的鋼琴作品,兩者難以產生聯繫。

 

驚喜之作:《彼得魯什卡》

 

相比《音樂的色彩》,中場休息前演出史達拉汶斯基的(Stravinsky)《彼得魯什卡》(Petrushka)更令人眼前一亮。路迪在上一次來港也有演出《彼得魯什卡》,同樣也是作為暖場作品,但今次他為《彼得魯什卡》製作了約半小時的電影,重新演繹原為芭蕾舞劇的《彼得魯什卡》故事。

 

這部原本首演於1911年,由俄羅斯民間故事改編的《彼得魯什卡》芭蕾舞劇講述一位魔術師在聖彼得堡的懺悔節(Pancake Tuesday)市集表演木偶戲,三位木偶各自有了生命,木偶彼得魯什卡與情敵黑木偶爭奪女主角,及後在決鬥時被黑木偶所殺。今次路迪找來Antony Wilkinson執導將之拍成電影,電影裡有真人載歌載舞的市集(蘭伯特舞蹈團演出),而魔術師表演的木偶劇是真正的木偶劇(小天使木偶劇團演出),電影裡路迪在木偶劇旁邊伴奏,他目睹了木偶間的恩怨情仇,並寄予同情。電影沒有聲音,因為路廸在現場彈奏經他改編的史達拉汶斯基《彼得魯什卡》鋼琴曲,他根據電影裡的動作加添了不少音效。

 

充滿俄羅斯民族風情的電影極具可觀性,此處不得不讚賞導演的心思,以及舞蹈團和木偶劇團的精湛演出,一場戲中戲(木偶劇)幽默之中亦見細膩感情。導演用上不少近鏡頭,拍攝角度像紀錄片,讓觀眾彷彿是市集的一份子,他亦讓路迪置身在電影裡,使他在電影內外都在同步彈奏樂曲。《彼得魯什卡》的故事表達、音樂與影像的交織,以至各細節的雕琢(像木偶劇的技術)更勝《音樂的色彩》。不過,路迪製作錄像的原意是配合他的音樂,讓影像與音樂並列,但在精彩的電影裡,他的鋼琴卻成為了配樂,音樂與影像的關係顯得主客倒置。

 

《音樂的色彩》可說是《圖畫展覽會》的續集,可惜的是,在構圖、整體編排,以及表現具體和抽象的題材上未能超越前作。不過值得讚賞的是,一個多小時的音樂與影像表演裡,演奏者在時間控制上需要絕對的準確,絲毫錯漏便會令音樂「移位」,在這方面看來路迪的表現絕對值得嘉許。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音樂學博士,著有《西方音樂簡史:一齣歷史的戲劇》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