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號 演藝工會的為何與何為    文章類別
【編者的話】
編者的話
文:陳國慧

今期Artism Online繼續探索「空白」。去年中就知道有一群有心的劇場工作者正在籌組劇場專業協會,團結業界力量,確認專業性讓社會知道戲劇的貢獻與位置。在香港演藝學院成立三十年,藝術發展局推動小型專業劇團發展二十年後,業界對目前劇場發展有更前瞻的想像,優化資助機制和上流階梯、增加撥款和重新調節硬件資源固然能短期回應問題,更重要的是從「為何需要藝術」的根本去反思發展的方向和藍圖。
 
「香港專業戲劇人同盟」在收集業界意見的階段就已經出現很多討論,這是大家都關注其發展的反映,其中一個問題,是到底這個組織是否有意擔當工會的角色?而香港劇場發展到這個階段,又是否適時需要這些組織?有的話可以怎樣做?我們希望Artism Online是一個能夠締造更多討論和思考的平台,今期專題以「演藝工會的為何與何為」先透過訪問了解本地狀況,特別是個別有類似組織的演藝界別是如何運作,再找來英國、台灣和法國的例子作參考,更全面讓讀者了解成立背後的目的與方法;「藝評沙龍」更有「同盟」的核心委員和不同界別的藝評人現身說法,為討論帶來更廣寬的視野。
 
討論不免紛擾,藝術家很多時渴望有更好的創作環境,但要獨善其身其實不容易,在框架中開新路本身就充滿政治性。舞台攝影師張志偉是Artism Online「影像」專欄創作者,他成立的獨立空間強調在平靜中得力量,為今期專題找到視覺上的出路。「演藝人誌」今期訪問的演藝人是從事偶戲創作的藝術家陳映靜和葉偉彬,他們故事讓我們看到劇場不同的可能性。「劇場外望」則有來自澳洲的經驗分享,藝術行政人員潘藹婷在當地交流後剛返港就交來文章,觀察自然新鮮當下。至於「焦點座談」與「活動探報」都是有關去年底兩個重要舞蹈活動的回應文章,既是記錄過程也反思本地舞蹈的發展。「藝評空間」的文章繼續邀約不同藝評人執筆,當中包括數位參與本會舉辦的藝評啟導計劃的學員,我們樂於與讀者分享計劃的成果,也期望他們能夠持續在不同平台書寫,為藝評發展注入不同能量。
 
編輯小組
陳國慧、洪思行、張慧妍、楊寶霖、羅靖雯
 
文字編輯
洪思行、張慧妍、楊寶霖、羅靖雯
 
版面編輯
廖嘉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