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修文
筆者自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開始修習民族器樂,直至加入校內外的中樂團,接觸的第一首樂曲就是民族音樂大師彭修文改編的《達姆達姆》。在大學時期研讀現代中國音樂史,對他的認識日漸加深。在現代中國器樂合奏的發展過程中,彭修文擔當著奠基開拓、承先啟後的角色。他將由二十年代由上海大同樂會作為濫觴的現代國樂合奏確立為現行的模式,並在指揮、編曲、創作、樂器改革等方面全方位地推動著中國民族管弦樂的發展,對這種「年青」的表演模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香港中樂團舉辦的《一代巨人彭修文》音樂會,就是為這位已離世接近二十年,為了民族音樂事業鞠躬盡粹的一代宗師作出最崇高的敬意。從音樂會的場刊裡特意印上彭修文當年為各首樂曲親筆撰寫的解說,足見樂團上下為這次演出所付出的心力。
作為彭修文的忠實繼承者,閻惠昌對於大師的作品了然於胸。整場音樂會,除了兩首協奏曲外,全部背譜。他的指揮信心十足,棒下的香港中樂團也是法度嚴謹。開首呈現大師於五、六十年代改編的《將軍令》與《月兒高》,配器簡潔精練、樸實無華。從前者的堅定不移,到後者的色彩斑斕,一文一武,盡在閻惠昌的掌握之中。他的左手動作變化多端,樂隊也隨著他的動作而流動著。
分別創作於七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的《不屈的蘇武》與《春天隨想曲》,展示了彭修文不同時期的創作風格。《不屈的蘇武》是以古曲作為動機素材作發展的典型,十多年後譜寫的《春天隨想曲》則加入了不少較為新穎的創作元素。原曲的低音二胡與雙柳琴被換成了當晚舞台上的環保中胡、唐式小阮及中阮,也恰恰印證了胡琴與阮咸的跨世紀改革歷程。
無可否認,劉揚的環保中胡演奏是充滿激情的,他的音樂有極大的張力。雖然在高音區的穿透力稍為遜色,但仍然無損音樂的完整性。樂隊也十分配合,尤其是林育仙的兩段新笛獨奏,在音色的拿揑與音準的控制上有著可喜的表現。較為可惜的是環保中胡的獨奏音量有點不足,如能把擴音略為調整想必效果更佳。葛楊的小阮與崔燦的中阮則默契十足,她們技巧嫻熟,對改革阮咸的音色有較佳掌握,演奏十分流暢,惟兩把琴在音高上有一點偏差,影響了演奏時的音準。
《秦·兵馬俑》的聯想
壓軸的幻想曲《秦·兵馬俑》是樂團多年的保留曲目,只見閻惠昌佇立在指揮台上,神元氣足、運籌帷幄。首樂段伊始,打擊樂隨著他的指示徐徐進入,熟悉的管獨奏與樂隊主題緩緩奏起,第二樂段的思鄉旋律,閻惠昌的處理更是委婉動人。整個樂隊在第三樂段澎湃激昂,在樂曲的尾聲,閻惠昌似乎把畢生的功力灌注在樂隊裡,強烈而悲壯的樂音瞬間激發,音樂廳內的空氣彷彿已凝固起來。在最後的數個小節,他雙拳並舉,其精神剎那間好像在跟彭修文作出穿越時空的生命交流。
在一水之隔的金鐘,逾十萬名市民揮動著他們手上的手機燈光,和平地向當權者表達他們的訴求,音樂廳內也正在奏響彭修文的幻想曲《秦·兵馬俑》。「封禪遨遊幾時休」、「征人思婦相思苦」、「關山萬里共雪寒」。在上者之倨傲,黎民百姓之苦況,古今如是,只是程度不一樣,歷史也是在不斷地重覆。時代雖然不同,但音樂卻是相通的。彭修文的音樂,未知能否給予香港人一些啟示?
《一代巨人彭修文》
演出團體:香港中樂團
評論場次:2014年10月10日,晚上8時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
作者簡介:楊偉傑為中國首位竹笛表演藝術博士研究生,現為香港演藝學院音樂學院兼任講師,與人合著有《中國音樂導賞》,並於海內外多份報刊發表音樂文章。
照片提供:香港中樂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