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號 當街頭成為舞台    文章類別
【藝評空間】
劇場:嘗試未算成功:談《黑色星期一》
文:鄧小宇

「新視野藝術節2014」節目之一,由莊梅岩編劇的《黑色星期一》場刊是標誌著「城市膨脹式喜劇」。我不明「膨漲式」是甚麼意思,但宣傳一直都強調這是部黑色喜劇,我想不起莊梅岩以前曾編過喜劇(甚麼顏色也好),可以說是她一次刻意新嘗試,對於一個人氣爆燈的編劇,肯踏出comfort zone,挑戰自己一向的風格,試圖開拓新領域,真的很值得嘉獎,雖然今次的嘗試未算成功。

 

劇的開場見到舞台中央韋羅莎飾演的職場媽媽,早上駕車上班時,一邊和友人講電話吐苦水,訴說日常生活的各種阻滯,丈夫連照顧孩子也不曉,搞到孩子要入院,延誤了她上班……忽然好像有人跳樓,正好撞跌在她車前,令到交通停頓(都是用音效表達),她即時反應是向電話另一端抱怨:死喇又遲到。

 

這可能就是黑色幽默吧,但看時我總覺得有點怪怪的,笑又不是不笑又不是,可能先前那段台詞太寫實,韋羅莎的演繹基本上也是寫實,和最後的punch line不協調,效果即使有(噢原來都市人那麼冷漠,諸如此類),也是很牽強。

 

另外一場三個女人玩辦公室政治,明爭暗鬥,本來那些唇槍舌劍也相當具戲劇性和趣味性,可惜其中一位演員過份誇張的肢體語言和演技,給人一種很努力去「賣笑」的感覺,而當觀眾發笑變成施與,已失去了喜劇的原意。

 

演喜劇其實必然要誇張,一部喜劇成功與否很大程度要看那誇張程度;演員的表情、聲線、動作誇張得恰到好處是大有學問,又或者莊梅岩對喜劇角色塑造的掌握得即使不致於方寸大亂,也顯然未能得心應手吧。

 

Left
Right

 

莊梅岩一向的強項是她的劇本在結構和對白引伸出來的張力,她筆下的角色無論是在個人/情感上,或社會/政治上都是徘徊於道德的灰色地帶,從他們作出不知最終屬對或錯的抉擇過程中,往往令觀眾代入角色面臨的困境,因而對自己一向習以為常的價值觀作出反省。從早期的《留守太平間》、《法吻》,到《野豬》、《教授》,甚至《杜老誌》莫不如是,相比之下,今次《黑色星期一》不算是有大題旨的野心之作,劇本採用了不注重結構的段落式寫法,一連串互不相關的都市小插曲互相穿插(當然如果硬要說這些片段有關連也不是不可以,譬如說此劇的主題是寫「都市人的生存」之類,那無論這些片段是甚麼都有關連了),說它是小品不帶貶意,而且對初寫喜劇的她來說是應該這樣循序漸進,雖然其中些許片段 (如婚姻暗湧環節) 落筆也是頗嚴肅的。

 

或許今次的毛病是導演甄詠蓓不甘心只排演一部小品,總是想「搞大佢」,更套用了一個眩目架構去包裝這小品,於是每個片段之間的間場,都安排演員在台上巡遊、或跑來跑去,或作舞蹈式的穿梭,有時肢體像跳現代舞般扭曲,有時又會作出受不住生活壓力之類的吶喊,還有歌手兼演員黃靖自彈自唱了多首他創作的歌曲,網上的宣傳原本寫劇長一小時四十五分鐘,結果排下來變成長多了三十分鐘,視覺上無疑是相當可觀,但這種近乎前衛、抽象、形體劇場的形式和基調,能與筆觸寫實的劇本融合嗎?

 

全劇我看得最暢快,最有感覺是鄧志堅擔正的兩個片段,一是他在街邊推銷廚刀,另外是他上門向一個明知付擔不起高昂售價的老婦推銷吸塵機,兩者令觀眾捧腹之餘也看到都市小人物有血有淚的一面,這兩段戲和劇中另外的如辦公室鬥爭、把坐輪椅的婆婆留給菲傭單獨照顧等,都令我想起「W創作社」的「小人國系列」;講言之有物,想像力天馬行空,笑料,玩變奏,諷刺社會現象、人情味……「小人國」絕對不遑多讓,其實更為豐富,但我更欣賞黃智龍是因為他老實不造作,不掩飾是純商業製作,而且確實又真的做到足,令人沒得挑剔,也許一部劇的水準與它商業與否是無關的。

 

在我看來《黑色星期一》除了劇本的調子調控得失據之外,排演時沒必要的虛招也多了點。

 

《黑色星期一》

演出團體:甄詠蓓戲劇工作室

評論場次:2014年11月1日,晚上8時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作者簡介香港著名作家,《號外》雜誌創辦人之一,文章散見於《明報》、《信報》、《星島日報》、《號外》等刊物,著有《女人就是女人》、《穿Kenzo的女人》、《吃羅宋餐的日子》、《偏見與傲慢》等。

 

照片提供:Chris@朱凌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