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號 當街頭成為舞台    文章類別
【活動探報】
「亞洲的蛻變:游觀創意與演藝教育」國際研討會——後感
談戲曲的西劇改編
文:陳慧兒

香港演藝學院2014年欣逢三十周年校慶,在11月20日至22日舉行了一個國際研討會,主題是「亞洲的蛻變:游觀創意與演藝教育」,筆者參加了首兩天的會議及欣賞了期間的演出,對首天《朱麗小姐》的演出特別感興趣。

 

 

據大會資料介紹,《朱麗小姐》是一齣京劇,由上海戲劇學院孫惠柱教授和華東師範大學費春放教授,共同把瑞典作家奧古斯特·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 1888年的名劇Miss Julie改編成中國古代的故事。故事大概是:古代大家閨秀朱麗,不滿父親安排的婚事,主動與未婚夫退婚,卻被參與舞獅慶典的男僕項強所吸引,借酒醉主動向項強獻身,事後,項強脅迫她偷取家中財物,與他遠走高飛,她最後選擇以自殺收場。

 

在節目介紹與圓桌討論上,孫教授提出應多改編現代的西方故事,因為易於被現代觀眾接受,其意思大概是現代的西方故事能讓現代觀眾(特別是年青一輩)所明白及產生更大共鳴。

 

在今次《朱麗小姐》的改編中,最少有兩點是值得注意的。第一,是角色的行當問題;第二,是故事經改編後未能全面展現到原著Miss Julie所探討的課題的多樣性。

 

先談角色的行當問題。京劇最顯著的特徵是運用程式來進行表演,例如角角行當──角色的化妝、表演等都有規範的程式。其中丑行大多扮演滑稽或是陰險的角色,他們都會在鼻樑上塗上一塊白粉,所以丑行又叫「小花臉」或「三花臉」[註一]。今次上演的「朱麗小姐」,男主角即男僕項強,沒有塗上「小花臉」或「三花臉」,卻做盡丑行擅長的滑稽及陰險的行徑,更大跳韓國「江南Style」(Gangnam Style)騎馬舞,令人不知其角色的所屬行當,摸不著頭腦。這樣,傳統京劇看來也走了樣。

 

 

進而談故事的改編。斯特林堡在《朱麗小姐》的序文中就寫道:推動朱麗小姐走向悲劇之路有很多因素:她母親的一些壞的天性、她父親不恰當的教女之法、她自己的天生素質、她未婚夫一些建議對她脆弱的腦筋所造成的影響……[註二]。原著故事探討了性、兩性關係、父權、男權及階級等多種課題,對朱麗小姐的人物性格和心理刻劃也有深入描寫。

 

在今次《朱麗小姐》的改編中,朱麗小姐主動向男僕獻身當然是非常大膽及前衛的,以其勇於違抗父命作出退婚的舉措,實為古代追求女權的先驅,她也似乎對愛情和美滿婚姻充滿憧憬和執著。但觀眾也許會問:為何有這樣素質和思想的女性,會被情慾沖昏頭腦,獻身於一個自己不太了解的男僕?看來她在劇中的人物性格似有不連貫之嫌。再論到她獻身之後,又被男僕威脅要偷家裡的錢與他私奔,這時老父回家了,她深怕他知道她與男僕私通的事;左思右想,不得已走上自殺之路。這種改編與明代通俗小說家馮夢龍纂輯白話小說集《警世通言》中的杜十娘,因所托非人而怒沉百寶箱、投江自盡的橋段,真是大同小異;陳腔濫調之餘,改編者也顯然置原著各種深入課題和人物描述於不顧,令人不敢恭維。

 

此外,基於現代的西方故事能讓現代觀眾(特別是年青一輩)更易明白及產生更大共鳴,孫教授提出應多改編現代的西方故事,筆者認為未必需要如此。因為,其實某些古代戲曲故事內的某些人物角色,對現代人來說都是很前衛的,例如《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一書就提到,「傳統京劇裡為了追求愛情表現得最積極潑肆的,當屬穆桂英,竇仙童與樊梨花。兩軍對陣、一見鍾情,這幾位女子都以生擒活捉為招親手段,強逼意中人娶自己為妻……但是如果細究其叛逆行徑的背後,其實都有天命定數……」[註三]。其實這些傳統的戲曲故事中的女主角,基本上具備了現代人追求自由戀愛的精神,可以重新演繹成新的版本(例如不必強調天命定數)。

 

筆者希望中國戲曲在走上創新之路上,必須嚴謹地守護一些基本原則及戲曲的傳統精髓—例如,角色行當,否則戲曲的美學及傳統特色,將會一點一滴地消失。對此,筆者認為,在圓桌討論上,中國戲曲學院院長巴圖教授的話很值得借鏡,他強調:藝術工作者的道德和藝術修養是很重要的,必須對藝術有使命感及有嚴謹的追求。

 

筆者也期盼,戲曲的西劇改編,必須對原著有深入的理解和對話,而非揀選最表面的情節來堆砌出一個劇本便算。否則,改編劇作之內容深度與原著大相逕庭,實有借西劇之名吸引觀眾入場而劇本就蒼白無力之弊。這樣,對原作者及不熟悉原著之觀眾,絕不公平;對熟悉原著的觀眾來說,更會大失所望。

 

再退一步來說,是否一定要改編現代西劇才能引起觀眾共鳴?究竟戲總是西的好,還是忘記了我們自家的傳統也有寶?

 

 

[註一]見 《圖解京劇藝術》,王如宗編著;譚元杰等插圖,(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頁28及58。

 

[註二]由筆者概略選譯自奧古斯特·斯特林堡(August Strindberg)著的 Miss Julie and Other Plays,translated by Michael Robins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1998),頁58。

 

[註三]見《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王安祈,(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年),頁128。

 

 

作者簡介:在可立中學的那些年受校內話劇及杜國威老師亦為編劇人的薰陶漸漸成為劇場常客及後於港大校外課程讀取了表演藝術評論證書現為IATC及劇協之會員工餘時喜愛撰寫藝評及唱歌

 

攝影張志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