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取普選運動,演變成三個佔領區抗爭,政治問題,化成大型民間運動,令人感慨。不過,由此而衍生的佔領區藝術表現,印證了政治和藝術之間的互動,值得關注。
三個佔領區以金鐘佔領區的藝術表現最吸引。由金鐘開展的藝術表現,有豐富的本土性和社會性,因為這些作品全部都是回應政治訴求;而相比其他佔領區,金鐘佔領區的藝術表現水平較高。這些藝術品,最先冒起的是黃絲帶和雨傘,擔當了這場運動最主要的藝術象徵,於是有政總鐵欄上的絲帶群、迴旋處的傘架裝置、金鐘兩橋間的傘群裝置、政總洗手間外的持傘木人、新近擺設的巨型黃傘,以及化成隨身裝飾的黃絲帶黃雨傘等,都是直率回應在驅趕上堅持的意志。
而貼滿訴求貼紙的連儂牆、到處可見的自製海報、在螢幕貼上的口號,就開始表現民間智慧的藝術表現,或粗糙,或精巧,各有特色。口號創作更令人嘆為觀止,以同志平權戲謔警察的口號更見幽默:「停止歧視 否則扮直結婚 暗角Hehe」。其他藝術表現,還有習總打傘、卡通人物持傘支持、仿文革字樣大海報,甚至近日的節慶裝置。
還有大台細臺,政治人物VS阿伯(老實說,阿嬸較少見)的口水show,馬拉松跑手跑步打氣,臺灣旅客跟大陸遊客細談小聚,都展現行為藝術表演的風味;某個晚上,一群回收垃圾的學生,節奏有致的齊頌:「有冇689?有冇689?……」不正是一場行為表演藝術?
一時的百花齊放,猶如一場民間藝術復興。可惜的是,抗爭完結(或是被完結),這些如曇花一現的藝術表現,就會「往街角繞過一周,便化烏有」。藝術和文學一樣,表現力不是來自表面上無限粉飾的華美,而是骨子裡藏著的挑戰精神:連儂牆如此斑斕絢麗,刻著的卻是大家對社會的憤怒和控訴。或許這就驗證了張愛玲的說話:香港是一個華美的但是悲哀的城。
作者簡介:廖志強取得中文高級文憑、文學碩士及傳理學哲學碩士學位;曾任電視及電影編劇、電影副導演、中學教師、報刊撰稿及特約編輯、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節目經理、香港文學節統籌、浸會大學及嶺南大學教學及研究助理、香港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理念文化總幹事、中大香港教育研究中心兼任計劃統籌、香港管理及專業協會講師、展翅計劃導師等。現為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導師,Recruit特約撰稿、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理事、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及跨媒體委員會審批員。
攝影:張志偉
舞者:Sudhee Liao、Ivan Chan Chun Wai、Vinci Mok Wing S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