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愛恨交纏的《扭計情殺案》
文︰陳慧兒 | 上載日期︰2014年11月23日 | 文章類別︰眾聲喧嘩

 

節目︰扭計情殺案 »
演出單位︰觀塘劇團 »
地點︰牛池灣文娛中心劇院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由觀塘劇團製作的《扭計情殺案》,英文劇名為The Sound of Murder,編劇為英國作家William Fairchild。其實「扭計」在廣東話有多種含意,例如賴皮、耍手段、刁鑽古怪,相對之下,原劇名The Sound of Murder便嚴肅得多了。究竟《扭計情殺案》這劇的定位如何?且看《扭計情殺案》的宣傳資料便略知一二:疑幻疑真,愛恨交纏;幽默、睿智、驚慄、奇峰突出;愛你變成害你,愛你更要殺死你;一個充滿「愛」的奇情舞台劇。

 

劇中人愛恨交纏,作為觀眾的筆者對這劇同樣也是愛恨交纏,此話何解?一切得由全劇的劇情概要說起:話說Charles是著名的兒童小說家,經常用錄音器收錄口述的故事以交由女秘書霍小姐處理。他縱容太太Anna與情夫Peter交往,卻為著自己的作家形象和小說銷量而堅拒離婚。但Anna懷有Peter骨肉後,二人共商要謀殺Charles──由Peter向Charles下手,Anna打電話製造竊賊入屋的證據。冷不防,錄音器仍在運作,收錄了二人的對話,以致計劃被一直暗戀Peter的霍小姐得悉。Peter依計來到Charles家中,拿起Charles的手槍,偷進Charles的書房,一聲槍響(觀眾看不到有無人死)。Anna報警後,警察到來搜證及取口供。當晚,霍小姐來找Anna,告訴她錄音帶的事,並說由於維護Peter,已安排他躲藏,而她更已清理案發現場及把Charles的屍體掉到河裡,她卻阻止Anna聯絡Peter;那邊廂,原來Peter相信Charles是Anna所殺的,他懊惱Anna為何不按原定計劃行事。最後,一切原來都是由霍小姐與Charles的佈局安排……

 

從以上看來,全劇既有錯綜複雜的四角戀,也有懸疑的謀殺情節,加上節奏整體上尚算明快,不乏奇情故事的娛樂性。

 

唯可恨的是,當中的戲肉,即謀殺情節有兩大敗筆,第一個致命傷是,明明Peter在案發後仍待在Charles家中時,是有收到Anna從朋友家中打來之電話的,她依計喚一聲「Charles」,他緊張地回答:「以為你不會打電話來」。那麼Peter後來為甚麼會被霍小姐蒙蔽/誤導,以為Charles是被Anna所殺的?當時並不是有手提電話的年代,Anna絕不可能分身在家中謀殺Charles的。第二,就是謀殺的情節簡約,如上文所述,是Peter持槍摸上Charles的書房,然後一聲槍響而已;到後來又無向觀眾破解Charles和霍小姐是如何部署各項佈局的細節,尤其是,幫辦Davidson曾到訪Charles家中檢查其手槍(內有子彈的)以致該手槍不再放於Peter原來所知的位置,這正是一個Charles沒有預期的變數。那麼,Charles怎麼能確保Peter真的會拿手槍去射殺自己?Peter憑甚麼決定要拿起不在原位的手槍?在以上種種情況下,Charles及霍小姐又怎樣安排開槍,讓Peter認為是Anna殺死Charles的?對觀眾來說,只要細心想想,便會感到劇情是粗疏的。

 

筆者疑惑,編劇William Fairchild對謀殺情節的描述是否真的如此犯駁及粗疏?如果真是,則其劇本又怎麼會值得被搬上舞台?因此借了原著(見備註)參看,發現其實這次演出是一改編版本,原著與是次改編的共同點是,霍小姐與Charles的佈局動機皆是一致的,想以錄音帶威脅Peter離開Anna,與霍小姐結婚。但是次演出,安排當中的劇情和原著卻有很多不同之處,而原著的是更為精彩。原著描述:Peter潛入Charles家中,二人發生面對面衝突,Charles還取笑Peter不敢動手殺他,其實是藉此挑釁Peter,務求令Peter真的開槍殺自己,背後原因,是Charles一早已穿好避彈衣及把手槍做過手腳以令子彈發射的速度減弱。當中先描述Charles與人通電話,Peter緊張地躱起來,Peter找不到手槍,後來找到手槍,二人對峙,Charles用百般難聽的說話去挑釁Peter,Peter緊張失措,在被挑釁下進退失據,最終開槍,Charles裝死。整個過程的對白精彩,角色的情緒變化及動作反應,均能考驗演員的功力。還有,原著描述Charles「死後」回歸,向Anna解釋,他如何與霍小姐佈局及應對幫辦Davidson當日突然而來的介入。總括而言,可謂戲味濃郁,亦能自圓其說。

 

加上原著是真的交待Charles的死狀,觀眾自然偏向相信他真的已死;相比改編的舞台版本,由於觀眾從來沒有看到Charles已受槍擊,聰明的觀眾或會猜到Charles根本沒有死,到後來他真的「死而復生」,或許也沒有甚麼驚訝。

 

不過,慶幸可喜的是,這次改編也有可取之處。首先,人物性格刻劃得不錯。Charles是個精神虐待太太的偽君子,由於他是作家,時而自嘲,時而駡人或嘲諷人,說話用字遣詞不失幽默、睿智;飾演Charles的鄭國偉,編而優則演,演出的節奏拿捏得不錯,把表面優雅,內裡賤格的性格,演繹得有板有眼。霍小姐一角,初時好似自信不足,充滿忸怩;但當要威脅他人時卻信心十足,葉嘉茵演來亦忠亦奸,把角色立體呈現。相對之下,Peter的角色,由於謀殺情節被大大刪減,似乎限制了演員葉興華的發揮空間。而飾演Anna的張紋嘉,演技相對上較幼嫩,不過演來仍不失自信,是個有潛質的演員。

 

另外,改編者下了很多功夫,去表達最終極的主旨──人類對追求權力的慾望。Charles家中樓上的安樂椅,彷彿是掌權者的龍椅。Charles安坐椅上,唸唸有詞地創作其筆下故事人物的一舉一動,好像女人生孩子一樣,每一刻都在創造新的生命,而這個生命,為他帶來不少名利;他也經常坐在安樂椅上,對Anna大呼小叫,命令她大小事情,活像個皇帝一樣。幫辦Davidson到來查案,拿起Charles的兒童小說稿件來讀,因為他的兒女也是Charles的忠實讀者;Davidson坐在Charles椅上的那一刻,似乎兒女對Charles的尊崇都轉移到自己身上。後來,劇情隱晦地交待Peter和Anna謀殺回家後的Charles,霍小姐最終得以取代Charles的位置,把他創作的小說繼續寫下去;她坐在Charles椅上的那一刻,完全取代了Charles的地位。透過Charles、霍小姐和幫辦三個角色,及他們佔坐安樂椅的意象,把全劇主旨表達出來。而由於改編時加插了霍小姐替Charles寫過某些兒童故事情節但Charles把功勞據為己有,卻沒有好好付霍小姐酬勞或提攜她成為作家,因而埋下霍小姐憎恨Charles的伏線,這就成了最後她要煸動Peter和Anna謀殺Charles的動機,因而結局也屬圓滿可取。

 

最後,筆者認為,若主要想講權力慾,是否選用別的故事也可以呢?如今把The Sound of Murder的謀殺主骨幹大大刪改,就算不告訴觀眾誰是改編者,也須要說明這是改編作品,這樣,起碼對原作者及觀眾來說是盡了責任。

 

備註:參考資料為The Sound of Murder: A Play in Three Acts, William Fairchild (London: S. French, c1960)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香港戲劇協會個人會員及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永久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