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笑之大學》軟硬版
文︰陳瑋鑫 | 上載日期︰2014年10月31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攝影:張曉堅
節目︰笑之大學 »
演出單位︰糊塗戲班 »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
日期︰6/8/2014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三谷幸喜編劇的《笑之大學》可說是糊塗戲班的首本名作,由鄧偉傑導演,並伙拍陳文剛合演的版本自2009年首演以來,已先後在香港及澳門公演超過30場,每次皆叫好叫座。今年8月,糊塗戲班再次重演《笑》劇,導演換上劇團藝術總監陳文剛,並特別找來首度參演舞台劇的林海峰與葛民輝擔綱演出。

 

故事背景設在二戰時期的日本,當時所有在劇院演出的劇本都必須通過嚴格審查才可演出。由葛民輝飾演的劇作家椿一是「笑之大學」劇團的編劇,他打算把新編喜劇《茱麗葉與羅密歐》送檢,可是面對由林海峰飾演的新任審查官向坂睦男的嚴苛要求,使他不得不扭盡六壬,誓要令不苛言笑的審查官批准劇作上演。

 

全劇就只有這兩個角色:一個滿腦鬼主意的喜劇寫手與一個外冷內熱的公務官,兩者皆正好切合葛民輝與林海峰本身的性格及形象,故此由二人來演可說是順理成章。其中林的演出尤其出色,觀眾看到一臉嚴肅的審查官慢慢軟化,跟劇作家研究劇情,發展至惺惺相惜,演來從容不迫,層次分明;相反葛的演出就太倚仗自身的喜感,從頭到尾都是一貫的擠眉弄眼,非常醒目,未能表現出角色在與審查官鬥法中,從卑躬屈膝到放手一搏的變化。

 

是次重演也銳意擺脫之前版本的影子,燈光、音樂、佈景及造型都換上新設計。其中佈景雖然仍沿用四方平台加中央旋轉的設計,但一地白砂跟背後的活動柵欄,呈現出如鳥籠的空間,既呼應劇中有關鳥的故事,更令人聯想到心理學家詹姆斯提出的鳥籠效應:當你有了一個鳥籠,自然會想養一隻鳥。劇中兩個角色同樣是因為各自被加諸了一個「籠」(劇本一定要/不能通過),於是就用盡一切方法去填滿(不斷修改/刁難)。這概念十分有趣,但卻稍嫌設計上不夠壓迫,未能提升劇中張力。

 

對於看慣本地演唱會的觀眾,到劇場欣賞演出是個完全不一樣的體驗,例如演出會準時開場、場內嚴禁飲食、不可拍照……因此劇團特別製作了精美場刊,除了詳細的創作團隊與劇團介紹,還附上一整頁溫馨提示,讓少入劇場的觀眾多加留意劇場禮儀,避免作出影響表演者或其他觀眾的行為。這樣貼心的提醒,可見劇團在觀眾教育上也希望盡點責任,但導演在演出前後的一些處理與安排,卻令人摸不著頭腦。

 

先談開場前的場地規則,我欣賞劇團為配合這個喜劇演出,特別錄製了一段充滿幽默感的告示,但整段宣告也稱觀眾為有幸入讀笑之大學的同學,就叫人莫名其妙。的確,單看劇名,一般觀眾可能會以為《笑》劇是個以大學課堂作背景的瘋狂喜劇,但在演出正式開始前,不是應該給觀眾一個調整,幫助觀眾進入劇中軍國主義時期的日本審查室,而非繼續拿劇名來跟大家說笑嗎?

 

而於每場演出完畢,導演與演員也會跟全場觀眾來一張大合照,我對這舉動沒多大異議,不少演出也會有這樣的安排以作紀念。可是在此之前,導演特別開腔邀請觀眾拿出相機、手機,叫他們盡情拍攝,就真是絕無僅有。演出前大費周章呼籲觀眾切勿在場內拍照,到演出一完便主動鼓勵大家拍攝,完全臣服於粉絲觀眾不拍照不安樂的觀演心態。這樣的安排,我看到的是劇團只滿足於讓觀眾消費,把名人效應推到底。當觀眾離開劇場時,還有幾多人會反思劇中劇作家對創作的掙扎與堅持呢?


(原載於2014年11月《藝訊》)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資深藝評人及表演藝術研究者,自1998年起於港澳不同媒體上發表有關劇場、舞蹈及視藝等評論與專題文章。曾任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項目經理(2015-2017)及香港舞蹈聯盟《舞蹈手札》編輯(2020-2021)。現職大專講師,並分別為香港舞蹈年獎、香港小劇場獎及 IATC(HK) 劇評人獎評審委員,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評論組顧問及舞蹈、戲劇、藝術評論界別之審批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