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怒滾狂舞》(新視野特備版)
文︰聞一浩 | 上載日期︰2014年10月23日 | 文章類別︰藝術節即時評論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賀飛雪.謝克特舞團 »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日期︰17/10/2014
城市︰香港 »
藝術節︰新視野藝術節2014 »
藝術類別︰舞蹈 »

看到新視野藝術節的開幕節目《怒滾狂舞》中,舞者高舉雙手向天,很難不會聯想到香港現在的和平示威運動那不斷重複的相似場景。當然,旅居英國的以色列裔編舞賀飛雪.謝克特這個編排,也的確與爭取自由與反抗壓迫有關。而這又不限於政治或國家層面。

 

謝克特是近年少有的,以充滿流行元素的創作手法去表達嚴肅主題的編舞家。他的作品極受年輕觀眾歡迎。《怒滾狂舞》於2010年首演,2011年重新發展,現場演奏樂隊增加了弦樂手部份和更多敲擊樂手,舞者也加了,近五十人在台上,是一套相當大型的演出。

 

《怒滾狂舞》跟他其他的作品一樣,都由他自己包辦音樂與舞蹈創作。音樂上,他不拘一格,古典音樂、搖滾樂,中東音樂共冶一爐,在香港的演出甚至有中國民歌。舞蹈上,但見舞者垂著肩頭,佝僂著身體,衣著也是相當平民的,甚至有點破爛感覺,他們以街舞般的搖擺與機動的,帶著粗獷氣息的動作,將那種被壓迫或身不由己的狀態突顯出來。群舞編排得錯落有致,雙人舞或獨舞時亦相當流暢。

 

樂手被分置在三層高的舞台上,最上層的除了搖滾樂手外,還有一個可解讀為巨星、獨裁者、獄長以至精神病院院長的歌手。謝克特的特色在於將樂舞融為一體,而強勁是貫串兩者的紐帶,像《怒滾狂舞》一開始的弦樂,聲量已非一般,在武士裝扮的舞者在切腹過後,強勁的搖滾樂與舞蹈互相推高。

 

謝克特又利用燈光將《怒滾狂舞》分成多個段落,雖然不是舞劇,但他的舞蹈與音樂的編排令每個段落都充滿戲劇性,尤如把一連串的小故事放到觀眾眼前。武士切腹之後,重型音樂過後,又加入軍鼓的敲擊,舞者彷彿被音樂驅趕,四處奔逃,叫人聯想到被政府壓迫的人民。有時,又有個別舞者游離於群體之外,彼此的動作帶有對抗性,猶如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齟齬。當高台上歌手唱起歌來,舞者又似著了魔,向他膜拜。不過,過於頻繁的段落,令演出斷裂,被演出帶起的情緒因此經常被打斷。

 

要舞者不被音樂淹沒,動作因此經常要保持極高能量。只有兩段例外:第一次是一雙雙男女舞者,在相對柔和的音樂中起起舞,彷彿在渾濁的世界內互相扶持,第二次是一個小提琴手走到台前,拉起中國民歌。這之前是台後以燈泡砌出句子:起初只有「Where there is pressure」(那裡有壓力)半句,舞者在前面不斷地跳著,然後,再亮起了後半句「there is folkdance」(就有民俗舞),將舞作的題旨正式點出,舞者最後也如跳土風舞般手牽著手,然後燈滅。跟著,就是小提琴出場。沒有了舞蹈吸引視覺,在中國音調中,觀眾更為集中感受這句話的含意。不過,奏起的中國調子與前面和隨後的音樂並不協調,有點硬生生加進去的感覺。

 

結束前的一段群舞,然後的武士再出場,彷彿把錄影帶回轉至開場。最後幕下,但美國Joni Mitchell所寫的《Both Sides Now》一直唱至曲終。現場也掌聲雷動。叫我想起不久前訪問比利時終極舞團創立人、《身不能記》編舞溫.范德基伯斯時,曾談到當今舞蹈發展——他覺得現在許多編舞傾向概念化,大眾很難進入或明白舞作。就如有人說《怒滾狂舞》可看作一場搖滾音樂會一樣,謝克特證明其實也有人作不同的嘗試,將舞蹈演出形式帶往另一個方向。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劇場旅人,看舞寫舞,舞蹈文章散見報章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