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音樂劇愛好者眾,從筆者所屬之合唱團有為數不少之團員報名參加了友團將於十二月舉行之《孤星淚》音樂會版本演出可見一斑。至於本地製作音樂劇,在一眾有心人多年耕耘,今時今日可算已成風氣。一直致力跨越界別尋求藝術新風的香港小交響樂團,今次就與香港音樂劇的旗艦劇團演戲家族合作,將2009年的作品《一屋寶貝》搬到音樂廳,以semi-stage的方式再現舞台。
《一屋寶貝》原著為日本作家柳美里的小說《在雨和夢之後》,由張飛帆改編,高世章作曲,岑偉宗填詞。2009年首演後已在港澳兩地五度公演,也在廣州作過演唱會版本演出。這次由香港小交響樂團伴奏的音樂會版本,由盧宜均編曲,導演繼續是彭鎮南,指揮是樂團音樂總監葉詠詩。
既然開宗明義是《一屋寶貝》音樂廳,樂團及歌手的安排也是按照音樂會形式編排:樂團在舞台上,歌手在前。適量的佈景配置,有效果而點到即止。
演員之中有演戲出身,也有音樂出身,都是唱造俱佳,可見香港已經慢慢在實踐中培養出一批具實力的音樂劇演員。男主角朱柏謙高大威猛,「父親」形象無與倫比。不過有趣的是無論是唸對白以及唱歌的聲線,都不禁令人聯想起年輕的李龍基,實是有趣的巧合。女主角溫卓妍身形嬌小(尤其在高大的朱柏謙身旁),幫助她增加飾演小女孩的說服力。飾演靈媒柳曉子的張國穎與飾演岳男的鄭君熾,也演得生鬼有趣,恰如其分地製造溫情以外的喜劇效果。但是最大驚喜要數李安琪飾演的瑪莉亞,出場一曲《紅地氈》甫開腔即令人驚艷——好久沒有遇過聽到歌者一開口就令筆者毛髮直豎的演出!
為了配合劇中男主角的身份,高世章音樂頗具爵士味道,但當伴奏改成交響樂團演奏時,卻讓筆者驚覺高世章的旋律創作實有不少拉赫曼尼諾夫(Serge Rachmaninoff)的影子!這是之前聽原聲大碟時未有發現。盧宜均將伴奏擴展成交響樂團,刻意做出不少大樂隊(big band)的效果,以承繼原曲中的爵士風格。有著交響樂團之利,盧宜均也得以借樂團製造音響效果,如開場時的陰風陣陣。只是敲擊樂運用稍嫌貪心,但瑕不掩瑜,編曲大致上是有效而動聽。《一屋寶貝》以陰陽相隔的父女情為主軸,有不少動人時刻,筆者也不介意告訴大家觀賞時三度落淚,岑偉宗莊諧並重的歌詞實在功不可抹,可謂將觀眾的情緒操弄於股掌之中,又哭又笑。
唯一美中不足之處是今次演出在保留對白場景方面過於保守。筆者與不少之前未看過完整音樂劇版本的友人(包括一位台上樂手)都不約而同對個別情節感到大惑不解,例如瑩真與田家為何會突現出現,柳曉子最後為何要離去。單看這個音樂會版本,這些情節頓成不解之謎。終究這是一齣音樂劇的「音樂會版本」而不是「歌曲精選」,就算是「看音樂會」的觀眾,也會希望看到一齣完整的戲劇。如果再演或是以相同形式搬演其他劇目,製作人實可放膽將更多對白在舞台呈現,以保持作品完整。
《一屋寶貝》音樂廳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這個成功的製作讓香港的音樂劇工作者可以昂首挺胸的告訴香港的音樂劇迷,除了外國的孤星與魅影,還有香港的一屋寶貝。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