糊塗戲班和「軟硬」(林海峰和葛民輝)合作《笑之大學》共十七場銷情熱烈,粉絲捧場一票難求。三谷幸喜這個作品可說是劇團鎮團之寶,2009年首演已獲觀眾和評論不少正面的迴響,多次重演(包括兩位演員陳文剛和鄧偉傑彼此掉換角色演出)亦有很好的反應。是次與軟硬合作,對這個一直獨立營運,今年剛獲藝術發展局資助的小型劇團來說是一次很重要的嘗試,不論是與來自另一界別的合作伙伴溝通、探索商業贊助的空間、市場推廣的策略、甚至是票價的設定和票務安排,今次的規模對小型劇團來說看似因為有「軟硬」而「順利」不少,但如何藉這個機會建立劇團的品牌和形像,爭取首次入劇場觀眾的可持續發展,開拓政府以外的資源,為這個嘗試平添不少壓力。
從商業計算的角度來說這作品有在大劇院上演的條件,特別是香港人有風何不駛盡艃的心態當然無可厚非,藝術總監陳文剛在場刊內和謝幕時有說明,在中小型劇場上演是一個藝術上的選擇,亦得到演員支持。事實上這文本是一個在「密室」內進行的角力過程,劇作家力求在審查官的既定框架下發揮創意想像修訂劇本使之可以順利上演,壽臣劇院在空間上已然營造出氛圍的影響力,一方面有助發揮兩角色間鬥智對壘的張力,加上舞台設計利用沙圍繞辦公室四周,進一步打造一個具壓迫感的空間,讓角力集中在一張桌子上,但因沙的顏色又具「和風」味道,在色調上製造視覺的和諧感,平衡了張力的呈現,亦呼應了劇作那種在制約下靈巧像蛇地挑戰權力的狀態。兩位演員算是初登舞台擔綱如此吃重的角色,不戴擴音器連演多場展示對舞台專業的重視,在中小型劇場演出亦是合適的選擇。
兩小時沒有休息演繹盡是舌劍唇槍又笑裡帶深意的話語,對即使是牙尖嘴利的「軟硬」來說亦絕不容易;對與答之間蘊含劇作家的深度與幽默,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日本階級與權力文化的狀態,因此審查官到後來投入於扮演劇作家作品角色,才突顯強烈的具顛覆意味的爆笑效果。但這效果不是台下觀眾粉絲慣看的港式即興,而是劇作家精心的計算與智慧,正正是不讓觀眾看到「軟硬」最擅長最得人心的技法,而把注意力集中在文本的力量和演繹的精準上。
特別是近尾聲一段,幾乎是三谷幸喜借審查官之口激勵創作人捍衛身份與位份的宣言,是利用作品之前整整三份二的篇幅來鋪陳,但「軟硬」的自家色彩明顯被盡力調節至極低水平,不見爆肚即興,林海峰本身嚴肅謹慎但又內心調皮的本色演繹在全劇恰如其份,那段宣言的演繹是「超額完成」,對照其處理角色扮演的那些一定會引人發笑的情節,尾聲一段發人心省的說話更見他對這個角色的理解。雖然葛民輝的演繹亦是本色化的切入,但相對來說要磨掉其強烈的「個人風格」比林要困難,很多肢體語言的塑成和處理有如看其演繹的電影般有「熟口熟面」之感,同時葛亦似乎相當樂於展示其風格,即便加入了不少日式肢體語言的元素,但亦掩蓋不了葛氏色彩,令劇作家這角色的位份很多時顯得過份地低微而俗氣,這多少影響了他與審查官在角力時張馳的氣度,雖然觀眾卻看得相當高興。不過整體來說,這次拿鎮團之寶出來押一大注的糊塗戲班,不論在藝術上或推廣上,算是為劇團贏了漂亮一仗。
(原載於2014年9月《Clip》)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