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號 不(只)是監製    文章類別
【編者的話】
文:陳國慧

Artism Online來年的專題計劃探討「空白」。我們將發掘一些在香港極有需要開展、卻偏偏仍然有待開發的角色、組   織、位置、空間……與讀者分享,看看本地有沒有人已經前瞻地嘗試,或看看外地是怎樣做,讓彼此的經驗可以借鑑交流。表演藝術策劃人在香港是一個沒有被定義和確認的身份,更多時候他們游走在行政、監製、中介、評論、觀眾的多重角色中,洞察著人脈的流變、藝術的趨向和社會的轉化,開拓觀眾的經驗與視野。本期專題「不(只)是監製:演藝策劃人如是說」邀請本地主策音樂和舞蹈節目的黃志淙與鄭煥美細談經驗,台北藝術節的藝術總監耿一偉則首度有系統地闡析其策劃理念。
 
「演藝人誌」繼續找尋表演藝術界各路英雄發掘他們的有趣故事,今次我們深入「香港管弦樂團」圖書館,看看樂譜管理是怎樣的一份工作。至於「劇場外望」則邀請了隨「城市當代舞蹈團」往北京交流的舞評人李海燕,談這次活動反映對「香港」和「新進」的挑戰。「焦點座談」有陳炳釗、梁文道和何慶基對談前九七藝術文化圈的「古怪氛圍」,今日聽來別有意思,或許有助梳理目前紛擾的狀態。「活動探報」和「藝評空間」的文章分別由資深和新進藝評人執筆,評論個別音樂、舞蹈、戲曲和劇場作品,見證香港演藝發展的多元與活力。這種面貌的持續發展,與觀眾拓展和教育的深度耕耘密不可分,因此「藝評沙龍」特別邀請「香港中樂團」、「香港藝術節」和「糊塗戲班」分享大、小藝團面對觀眾拓展的挑戰,試著解答「觀眾觀眾,你們在哪裡?」這個永恆的課題。
 
最後,別錯過在「影像」作者張志偉鏡頭下的黃志淙(與他的很多物件!)。志淙在香港大學的辦公室內,雀躍地與我們分享其首個策劃的展覽節目,即使是廿多年前的事了,眼中仍然流露著感動與激情。他隨手拿來的書、唱片、照片、單張都有故事,這些故事由一位香港土生土長的資深演藝策劃人娓娓道來,見證著我們文化與創意的累積。
 
 
 
編輯小組
陳國慧、洪思行、張慧妍、羅靖雯
 
文字編輯
李慧君
 
版面編輯
廖嘉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