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身體劇場:重複的昇華
文︰陳然 | 上載日期︰2014年9月4日 | 文章類別︰導賞文章

 

Photo: Fan Xi
節目︰4&5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藝術類別︰舞蹈 »
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中國大陸現代舞團,到被美國舞蹈節、紐約林肯中心、倫敦沙德勒之井劇院等知名藝術機構爭相邀請,華人舞蹈家林懷民、沈偉極力推崇的舞壇新銳,「陶身體劇場」僅用了六年時間。
 
來自北京的陶身體劇場成軍於2008年,創始人陶冶擔任藝術總監、編舞和舞者。現年二十九歲的陶冶,十二歲學習中國舞,早年考入上海武警政治部文工團,在團期間接觸到現代舞並為之吸引。2003年起,陶冶先後在上海金星舞蹈團和北京現代舞團跳舞,直至2008年3月他與舞者王好共同創辦陶身體劇場。同年,舞團迎來另一靈魂人物段妮的加盟。在進入陶身體前,段妮已是備受矚目的業界明星。她畢業於有中國現代舞「教母」之稱的楊美琦主持的廣東亞視演藝學院舞蹈系現代舞班,職業生涯歷經金星舞蹈團、艾.甘漢舞團和沈偉舞團。她的到來,為年輕的陶身體劇場注入了決定性的力量。
 
陶在早期做過一些探索,直到《重之三部曲》才找到了他日後發展的方向,才有《2》、《4》、《5》、《6》。所以陶冶把《重之三部曲》看作他編舞的第一個作品。創作於2008年及2009年間的《重之三部曲》為他們贏得了世界性的聲譽。該作品的靈感來自創團初期一段艱辛的經歷:當時舞團的排練場地在北京西南部的涿州(位於河北省境內),陶冶和王好每天光是花在路途的時間就長達四五個小時,枯燥的重複成了那時生活的全部主題。陶冶說,正是這段經歷讓他理解了過程的重要性。「每天的重複讓我開始知道甚麼是過程,我編的作品展現的都是過程,排練的每個瞬間和當下的思索,最後疊加在一起」。在《重之三部曲》中,伴隨著美國極簡主義音樂家史提夫.萊克的音樂,舞蹈在重複中迂迴、遞進,逐漸推向極致。這部作品不僅為陶身體劇場叩開了世界舞壇的大門,也讓他們結識了中國著名的實驗音樂人小河,並成為陶身體劇場最重要的創作夥伴,與舞團合作至今。
 
在《重之三部曲》後,陶身體劇場以一年一部的速度推出了《2》、《4》、《5》、《6》。通過作品的積累,陶冶的編舞風格也日趨成熟,他喜歡從最簡單的元素出發,設置一個運動規則,在規則中重複、變化和發展。以本次即將在新視野藝術節上演的《4》和《5》為例,《4》中,四名面孔被塗黑的舞者,始終保持緊密的四角形,動作快速流轉、整齊劃一。在《5》中,五名舞者在三十分鐘裡都伏在地面,身體纏繞、分離、伸展,動作間環環相扣,如鐘錶零件般配合精確。所有的舞,都以重複為表現方式,似乎蘊含著《道德經》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樸質的中國哲學。巧合的是,Tao在英文中正是道教的意思,但陶冶明確表示,Tao只是他的姓氏,代表他的舞蹈理念,與宗教無關。
 
對於「重複」,陶冶有自己的偏執。這種偏執令他擁有直視焦灼現實的勇氣,同時引領他進入一個超脫於現象與事物本身的境界。重複有時會將觀眾的觀感催眠,卻也讓舞蹈昇華,沉浸於近乎宗教的氣氛之中。與中國大陸現代舞無病呻吟式的情緒抒發不同,陶身體劇場的肢體語彙是克制而凝練的。而之所以用數字來命名舞碼,陶冶的理由是「現代舞的名字通常帶有欺騙性,引觀眾遐想,但實際上與作品無關」。數字符號在他看來是貼切的方式,也使得舞蹈不依附於語言文字的闡釋,更為純粹。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北京《新京報》記者,舞蹈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