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都說香港劇壇充斥著西方翻譯劇。近年,本地原創的劇本卻俯拾皆是。資深的、新進的劇作家,都在創作各式題材和不同風格的新劇。但是,曇花一現的劇本仍屬大多數,在首演後能夠繼續被不同劇團搬演的劇本畢竟是鳳毛麟角。那麼,新劇的成功密碼到底何如?
也許可從莊梅岩的作品看出端倪。
展現人性深層故事
這裡並不是說莊梅岩五度獲得香港戲劇協會最佳劇本獎就必定是優秀劇作家的模範。就以該五個得獎劇本作衡量指標,除了《教授》(2013)是最近期的作品之外,其餘的《留守太平間》(2003)、《找個人和我上火星》(2004)、《法吻》(2006)和《聖荷西謀殺案》(2009),由劇團製作首演之後,都已曾由其他劇團,以至不同導演及演員再度演繹,又甚至是被翻譯成其他語言文字在香港以外的地區演出。由此看來,優秀的劇本應當就具有寰宇的題材,以及具備持續被搬演的可能性。
綜觀以上各個得獎劇本,都有一些共通特點:從社會和生活發掘題材,著重展現人性深層的故事。說這些是「特點」,也許太過籠統,就像太陽之下本無新事,只要能在尋常生活當中提煉精髓,予觀眾的共鳴和感受便會加倍深刻。
《留守太平間》以無國界醫生於戰亂地區的救援事跡為經,描述年輕人如何追求夢想和中年人如何堅持理想為緯。首演期間正值「沙士」侵襲香港,該劇對於世人如何在惡劣環境之下保持自我,堅持夢想,有著深刻的描繪和啟發。《找個人和我上火星》講述一群人等在街道「放狗」的偶遇。當中的著墨重點是一對孤獨老人的相知交往,劇本既觸及現時香港日趨嚴重的人口老化問題,也展示了普遍的人際溝通困難。《法吻》藉著一位牧師與女教友熱吻的不倫事件,層層迭進地展現二人的關係,對於人際間的信任議題作出非常深刻的描繪。《聖荷西謀殺案》不單開宗明義是一件謀殺案,故事亦有關中國人/香港人身處異鄉的離流狀態。劇本展示人與人之間如何互相倚賴而生存的重要性,最後將懸疑劇情推至高峰,滿足觀眾「發現」謀殺案真相的追尋心態。
生活體驗塑造人物
莊梅岩的劇本往往不單在說一個動聽的故事,當中的人物都具有鮮明個性和象徵意義,並且在傳達著某種獨特精神和生存目標。《教授》便以大學作為具象,除了對現代社會的教育體制和意義作出嚴正質疑,亦透過多層次的倫常關係(師生、母子、甥舅),闡述生命成長和意識傳承的寶貴人生經驗。
這些得獎劇本都反映著莊梅岩的寫作特性:落筆前她都會進行大量資料搜集,然後將社會題材或現實世界的狀態作出藝術加工,以此探究普遍人生的深層意義。她亦很著重生活體驗和人物塑造。在「成名」(獲獎)之前,莊梅岩曾編寫《砵蘭街的Venezia Café》(2002),除了為青少年演員度身訂造劇本,也是她走進專業編劇道路的踏腳石。為了深入認識龍蛇混雜的砵蘭街,她實行到該區的茶餐廳充當短期侍應,以對香港社會的不同階層增進認識。莊梅岩亦曾編寫非寫實性題材的劇目,例如《破冰天使》(2003)。她為此特意訪問了環境保護專家李樂詩女士,深入了解嚴寒北極和野生動物的生態困境,寫成一個有關人類殘殺動物的非一般兒童劇。因此,莊梅岩筆下的人物都有立體個性,能夠洞悉世情,發表警世雋語:「隨心所欲的是夢想,滿途荊棘才是理想。」(《留守太平間》‧李學仁醫生)
雖然天馬行空和憑空想像並非莊梅岩的寫作專長,但也不代表她只會寫現實題材的劇本。《野豬》(2012)的創作源頭,來自香港某業餘劇社被傳媒阻撓宣傳有關「六四」的話劇。莊梅岩將這真實事件轉化成一則城市寓言,故事由一位失蹤教授而起,引起傳媒自我操控審查,再至個別新聞工作者不惜自我犧牲來追求公義和真相。劇中的「美好都市」和「地下城事件」,既諷刺香港實際情況,亦可投射於任何一個急速發展的現代都市。《野豬》與莊梅岩的其他劇本有較明顯的分別,由事件主導著劇情進展,因此個別角色的行事取向只為加強戲劇衝突,並不完全符合故事邏輯。尤幸該劇導演甄詠蓓能以非寫實的手法建構全劇的寓言色彩,編與導互相配合之下,仍能令《野豬》對現代人的道德操守產生當頭棒喝的效果。
由是,莊梅岩編劇、甄詠蓓導演的《黑色星期一》,應是我們可以期待的作品。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