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動聲色:第四屆青年編劇劇本寫作計劃
文︰陳國慧Obi甄拔濤小西張秉權曲飛 | 上載日期︰2014年7月31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Photo: Dicky Wong
主辦︰影話戲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麥高利小劇場
日期︰15-18/5/2014 8pm, 17-18/5/2014 3pm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以下藝評人為是次計劃之演後座談會藝評嘉賓。

 

陳國慧(觀賞場次:2014年5月15日 8pm《結分居》)

《結分居》是一個具有強烈生活觸感的小品劇作,情節對香港觀眾來說絕不陌生──中產家庭的父親因與太太感情平淡而醞釀婚外情,女兒則要和男友同居──跳不出大台電視劇的格局和思考令作品一些有趣的角色設計無法發揮,編劇對舞台語言的掌握亦見乏力,如果在這方面多下功夫,相信會令角色的塑造和彼此之間的交流和更為有效。

 

Obi(觀賞場次:2014年5月16日 8pm《最後一夜》)

《最後一夜》有香港三個不同年代的角色,和一個即將清拆的村屋作場景。代表新舊不同觀念的角色討論各種生活問題,讓觀眾反思今日「家」的意義。劇本帶點荒誕劇的味道但部份情節卻荒謬得難以令人信服。如這三位陌生人相聚於這個空間,各人要有足夠的戲劇行動才能推進劇情。無奈三人的一攻一守並未進取,反而經常莫名奇妙地放下自己的行動去跟對手談天說地。若能在情節方面多加推進,盡早注入引人入勝的情節,效果應該更可觀。

 

甄拔濤(觀賞場次:2014年5月17日 3pm《記得要幸福》)

編劇麥淑慧寫實功夫紮實,貼近我們的生活,能夠引起共鳴,有些細節亦頗有妙趣。劇本中的曖昧關係惹人遐想,與當代人的感情世界同呼同吸。但劇本中的人物各自有其不一致、未夠仔細的地方,造成了一些表演上的困難(導演盧俊豪在演後談指出了一些這樣的缺陷);某些人物過於刻板印象,如Mike是一面倒的奸角;而在寫實之餘,劇本也欠了一層意象及可以回甘的底蘊。在劇本有足夠提示的前提下,如何可以留下多些想像空間予觀眾?

 

小西(觀賞場次:2014年5月17日 8pm《無敵打工仔》)

虫三一編劇、盧俊豪導演的《無敵打工仔》跡近閙劇,以爭奪世紀筍工大賽為骨幹,帶出世情的荒謬,由好心私家偵探的角度出發,思考工作與生命的意義,悲喜交集,偶有神來之筆。虫三一文本之瘋狂,盧俊豪配之以「cult cult地」的導演手法,加上演員「流流地」(並沒有負面意思)的演出,令《無敵打工仔》有一種蝕骨的荒誕感。荒誕,但不是荒涼,而且很輕,這跟全劇的喜閙氣氛有關,更跟編劇對私家偵探內心世界著墨不足有關。《無敵打工仔》點子很多,但有點太多了,機關槍亂掃,子彈散了一地。

 

張秉權(觀賞場次:2014年5月18日 3pm《再見十二浦》)
是拆還是留?是搬還是留下抗爭?《再見十二浦》的戲劇行動貫徹始終,是支持全劇的骨架,而在其上編排的情節就有如血肉,既展現居民的眾生相,也重點安排一段疑似三角關係的愛情。編劇的法度是條理井然的。劇本最後沒有讓民與詩的愛情開花結果,不沉溺於一廂情願的浪漫結局,尤顯編劇的清醒。然而,同樣的清醒,也應該體現在主線上,坊眾要求政府保留十二浦的理由是薄弱的,強調重建發展會令人情味消失,總嫌過於一廂情願。編劇假若能夠把要保留這「所剩無幾」舊物的心願,借有效的劇場語言,從劇中人的意志化為觀眾的共同心願,這個戲就更成功了。

 

曲飛(觀賞場次:2014年5月18日 8pm《便利店殺手》)
《便利店殺手》編劇伍羨琳雖首次撰寫劇本,已經不甘心於傳統的起承轉合的寫法,而是選用一種類似電影Pulp Fiction的分場技巧,去描寫六個都市人面對殺手傳說時,均對其犯案手法感到不同程度的不安。對編劇來說,現在是要加強描寫劇本的中心思想,歸根究底是想觀眾思考甚麼命題,現在雖有不錯的故事空間,但是故事焦點較為模糊;此外,對角色性格的描寫仍要下功夫。現在,有很好的起點,惜編劇經驗淺,未能寫出角色的個性、說話的邏輯和行為動機,令很多觀眾仿如跌落一個鬼魅的時空,無法掌握。


(原載於2014年8月《藝訊》)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總經理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

 

一生人只做兩件事:藝術及教育。兆基創意書院署任校長、再構造劇場藝術總監、德國曼海姆國家劇院駐院作家(2021-2022劇季)、前香港藝術發展局文學藝術範疇民選委員及文學委員會主席。立足香港及德國劇場,《法蘭克福匯報》形容甄氏為當今亞洲炙手可熱的劇作家之一,至今已有七部劇作翻譯成德文上演。香港大學英國文學學士、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師文憑、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碩士及倫敦大學Royal Holloway編劇碩士。

 

英文劇本《未來簡史》獲2016德國柏林戲劇節劇本市集獎,為首位華人得此殊榮。中文劇本《灼眼的白晨》獲第八屆香港小劇場獎最佳劇本。其作品曾受以下機構委約及邀請演出:德國慕尼黑新音樂雙年展、曼海姆夏日藝術節、慕尼黑皇宮劇院、法蘭克福劇院、吉森國家劇院、弗賴堡劇院、蕯爾布魯根國家劇院、呂北克室內劇院、奧地利林茲劇院、法國布里昂松劇院、普羅旺斯維德志劇院、加拿大蒙特利爾CINARS雙年展、瑞典電台、南韓亞洲編劇節、台灣廣藝廳、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國際綜藝合家歡、香港話劇團、新視野藝術節、藝穗會、大館、西九文化區等。

 

近作包括體驗劇場《女神》、西九創作人系列《郵差》(第一部)、南豐紗廠世界之約《閃亮搖曳的雪》、新視野藝術節《後人類狀況》、大館表演藝術季:SPOTLIGHT《我最終死去的房子》(導演)、《有你,故我在》及《核爆後的快樂生活》、《柏林的金魚》、《如何向外星人介紹香港人的感情生活》、台北《洪水來了,我一個人在台北》(現場及網上版)、藝穗會《她和他意識之流》及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建豐二年》等。

 

Suhrkamp Theater Verlag代理甄氏部分劇作版權。

 

Official IG:yanpatto

再構造劇場Official IG:reframetheatre

 

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

 

在香港中文大學取得其學士、哲學碩士與哲學博士學位,為香港資深戲劇研究者與藝評人,曾為香港演藝學院人文學科系主任與香港藝術學院院長。張氏為「致群劇社」創辦人之一,多年來為該劇團編導多部作品;自一九九六年至二〇〇七年經民間推選而被政府委任為香港藝術發展局委員,多年來均擔任其戲劇組主席。張秉權現為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董事局主席。

 

資深劇評人、藝術文化評論員、藝術活動策劃人。

 

現為香港藝術發展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評論顧問、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專業會員、香港戲劇協會成員、IATC(HK) 劇評人獎及香港舞台劇獎評審委員;網站訪談節目《藝術有時》主持人;香港學校戲劇節首席評判;香港小劇場獎創辦者兼召集人;101arts.net藝術新聞網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