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學作品的改編與嘗試──評《縫身》
文︰黃寶儀 | 上載日期︰2014年6月24日 | 文章類別︰月旦舞台

 

浪人劇場提供
節目︰縫身 »
主辦︰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演出單位︰浪人劇場 »
地點︰上環文娛中心劇院
日期︰11/5/2014
城市︰香港 »
藝術類別︰戲劇 »

浪人劇場自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本土文學作品改編,這亦非初次與本地作家韓麗珠合作。《十年。寒。笑》嘗試把韓麗珠的三部短篇小說轉化成劇作,而新作《縫身》則改編自韓的同名長篇小說。要成功把小說跳躍的時空,含意豐富的意象以及複雜的人物心理梳理清楚,並以劇場的形式呈現絕非易事。浪人劇場在時空處理、意象以及人物關係的描繪上花了不少心思。然而,將文字轉化為劇場的嘗試仍有未盡完善之處。

 

重整時間與空間

 

浪人劇場以線性敘事交代故事脈落,一改小說隨思緒跳躍的敘事方式,嘗試使觀眾易於理解故事發展。小說《縫身》以非線性方式敘事,在故事開首女主角已接受縫身手術,其後憶述手術前的心理和生活狀態。女主角的思緒在過去與現在間來回穿插,只有把跳躍的時間點拼湊在一起,才能呈現故事的全貌。劇場的演出受制於時間,需於限定的時間內把故事完整交代,若按小說的敘事方式照樣搬演,只怕難以在兩小時內完成演出。浪人劇場改以線性方式敘事是明智的選擇,以事情發生的先後順序而非思緒的流動切割時空,能使原本分散的細節以及不斷轉換的空間變得集中。更重要的是改編劇作需要照顧未曾閱讀過小說的觀眾,當敘事線索按時間順序發展,對小說全然陌生的觀眾能更易理解劇情,而讀過小說的觀眾也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演員的演技以及劇場的意象之上。

 

劇作除了把零碎的情節集中外,更嘗試將故事的場景簡化,但場景的處理在傳意上並未能達到有力直接的效果,反而成了解讀故事的障礙。舞台左面為一個小坡道,右面為一張床,中間被兩面牆所佔據。整個場景沒有明確的地理特徵而是偏向抽象,隨角色的活動和對話,空間不斷被重新定義。當主角的同房微站在坡道上,與躺在床上的主角對話時,坡道至床之間的空間為宿舍。微對主角表示明白主角失眠的痛苦,並為其預約了治療師。突然之間,主角躺著的床已非指涉宿舍的睡床,而是睡眠治療師辦公室的床。場景在人物對話中不斷更新,其更新的頻率在劇作的中期尤為頻密。對未曾閱讀過小說的觀眾而言,空間意義的變動容易分散其注意力。其一方面需要留意劇情發展,另一方面又得適應抽象且不斷變化的舞台空間。即使敘事方式變得較易理解,但空間被對話不斷切割、定義,對觀眾來說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失溫的意象與人際關係

 

將小說中意涵豐富的意象以劇場元素呈現,實為一大難題,而浪人劇場未能完全地克服挑戰。繩的意象在小說中佔重要地位,其把兩個獨立的身體連結。女主角與他人的連繫依靠繩,繩為其與他人情感交流以及身體接觸的樞紐。浪人劇場在處理女主角與母親的關係中,嘗試以劇場元素豐富繩的含意。主角的母親為裁縫,負責縫製連體人的衣服。在試衣一幕中,主角被母親要求把身體套入布製的紙樣中,紙樣上印有紅色虛線。虛線把女主角完整的身體分割,暗示其即使進行縫身手術,穿上連體人的衣服,也不能脫離破碎的心理狀態。而母親與其穿上同一件衣服時,表面上二人身體緊密相連,但女主角與母親都否定對方的想法。紅色虛線並不能將二人連接,反而突顯出溝通的斷裂。然而,在處理女主角與教授、白的關係時,浪人劇場的手法便略顯蒼白。女主角曾在開展研究前,與教授以繩相連,感受與他人短暫連體的感覺。其又以繩子量度研究對象白的身體。繩子使原本斷裂的個體得以相連,而在相連之間,引發雙方的內心交流。浪人劇場刪去了量度白身體的情節,又只以女主角唸白的方式交代其與教授以繩相連一事。劇場原可將抽象的意象具象化,若只截取小說的描述作唸白,不但未能發揮劇場視覺元素之長,更切斷了人物情感以及肢體交流的機會。

 

浪人劇場在處理角色的互動上,除了可以進一步以劇場元素豐富小說的意象外,也可以加強角色間的情感交流。董啟章指韓小說人物的生存狀態為破碎、缺陷或空洞,浪人劇場在處理角色的情感及其生存狀態上過於傾側在破碎、孤立的一面。劇中大部分角色的唸白自始自終都為平調,近乎沒有情感起伏。而人物間也極少眼神以及肢體接觸,女主角與母親對話時大多背向其,又或故意與其眼神錯開。即使與伴侶樂進行了連身手術,女主角與其也極少肢體接觸。眼神和肢體接觸為角色間情感交流的重要方式,去除二者時,角色彷彿完全從家庭、友情、婚姻關係中割裂開來。而欠缺情感交流,角色間保持著隔離的狀態,難以令觀眾投入情感。小說中的人物雖有破碎、孤立的一面,但並非全然沒有情感交流。在小說中,女主角與他人接觸時,會細察對方的神色。而每一次的眼神和肢體接觸都會引起心理變化,從而作出不同的反應和行動。當人物的情感交流不多,角色的行為動機便顯得不明確,如女主角與樂的情感以及肢體交流不多,其為何選擇與之連身,同時又在轉眼間決定與之分割。觀眾從演員冷靜的面容、毫無交流的眼神和肢體動作中難以推測以及代入角色心境。

 

浪人劇場嘗試將本土文學創作轉化為劇作,其努力值得肯定。改編韓麗珠的作品確實不易,小說內部奇特的意象、有異於現實的邏輯關係都構成一定的難度。期待今後劇團能創作更多出色的作品,為觀眾展現一個新的角度重新閱讀本土文學作品。


(原載於2014年6月21日《明報》)

 

 

本文章並不代表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之立場;歡迎所評的劇團或劇作者回應,回應文章將置放於評論文章後。
本網站內一切內容之版權均屬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及原作者所有,未經本會及/或原作者書面同意,不得轉載。

 

 

 

藝評人,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熱愛文學、電影、舞蹈及戲劇。評論文章曾刊於《明報》、《三角志》及《上海藝術評論》等文化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