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永遠是歷久常新的劇場主題,近期的《去你的愛情》是「黑目鳥劇團」一套談情說愛的舞台劇。
這部作品由郭翠怡編劇(本身亦任演員),鄧世昌導演,講述四名都市男女的愛情故事。黑目鳥劇團的故事簡介是這樣的 :
一個一人共鳴的三角愛情故事。
「她」快將三十,決意化成候鳥,進行一次終極大遷徙。拋棄新歡「他」,然後兩袖清風瀟瀟灑灑的瀟灑的上機,橫跨半個地球為了尋找一碟失落的舊菜「他」。
正所謂「但凡未得到但凡是過去,總是最登對……」這個旅程究竟是緣是債,還是場夢……?
單看這個故事大綱,可能你會覺得有點不知所措。無他,都是青年人的情懷,無非又是對時下都市青年人愛情觀的呻吟嘲諷,當中離離合合,若即若離,愛過痛過,尋尋覓覓,過來人如我看來都覺有點老掉牙,但青年人看來是否會別有一番感觸?
郭翠怡飾的C (因在場刊中都以英文字母指代角色,故下文沿用場刊的稱呼),可以用典型的「MK妹」來概括 (當然每人對此定義不同) : 一頭紫色的「Highlight」,粗豪的言行但又顯得世故的醒目,吸煙,喝啤酒,覺得音樂一定要有歌唱,否則沉悶枯燥。柯嘉琪飾的G可說是W的一個反照,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文藝女生,G的氣質促使B(劉俊謙飾)變成文藝青年,C暗暗對B有好感,自然感到酸溜溜,C的前男友F(郭子峰飾)於W心灰意冷時重新追求C……
劇終時,四人互相追逐,追追趕趕,背景播著浪漫的法國情歌,各演員都流露輕盈的笑意。在終劇前台上升起的紅色球,不禁令我想起一套法國電影,片名也是叫作《紅氣球》。電影十分簡單,只講述一個小孩追逐一個隨處飄流的紅氣球的經過,紅氣球最終飄走,然而小孩卻仍然是如此快快樂樂。如果愛情是上述的紅氣球,抓不抓得緊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探索,所以劇中聰明地上演了一場G和B的探戈舞,暗喻談愛說情如一場探戈,二人要互相配合,甚至互相試探,上下求索,尋找最為合宜的舞步,在有限的空間達致一種時刻流動變幻而又安定合身的位置。
各人的愛情最終有沒有開花結果,這好像也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觀眾已經從中各取所需,如青年人能感觸自身的愛戀,中年人又可回望年青時的輕狂歲月。如果劇中的四名青年人代表了青春的輕省及去中心化,姚潤敏飾演的W就可說是以一種「宏大敍事」(grand narrative)的姿態演出。在C與G及B吃飯時,C不斷回望W,向W訴說心中的苦水。W始終以智者的語言,以一種過來人的身分俯視全局,頗有一番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況味,如果以W這個角度來切入,是否可以進入到傷感輕盈以外的另一種故事視點? 愚見以為,W在全劇中有如一個愛情顧問 (之所以W永遠架著一副專業人士的眼鏡,穿著整齊,以一種局外人的姿態好整以暇地說話/說教),而顧問之詞可供參考,不可全然盡信。由此,可見導演及編劇(作為青年人?) 在經營W這一個角色時用的是什麼心思。
無疑,四名小伙子的不成熟才是戲碼所在,也是觀眾的笑點所在。縱觀全場,觀眾的笑聲都築於四名小伙子的自然直率的傻氣上,W的熟知世情只為對比四人而已。另外,G的女神氣質(請容我以此時下年青人的說法)又是為了對比C的一般普遍的女孩心態︰ 追求浪漫卻又不免世俗,認為求婚時男方一定要備有鑽石指環,而且以越高卡數代表越高誠意。
在此雙重的對比之下,更顯得C一角的重要性,無獨有偶,黑目鳥劇團的故事簡介上的「她」正是指C。C一角基本上以一個中軸的形式貫穿全場,以至本來散碎的瑣事絮語走向有機性的融和,只是這一意圖最終亦掩飾不少劇情的細碎不完整。可是細碎不完整也不是問題所在,問題是這種做法的徒勞無功及多此一舉。筆者並不是反對戀人絮語式的故事演繹,只是認為黑目鳥劇團的處理手法實在有點兩頭不到岸,使觀眾的注視點都放了在C身上,以致我認為劇中真正的主角――青年人的愛情,被模糊化了。尤其劇中以不少生活化的笑料穿插對話當中,雖搏得觀眾的熱烈掌聲,也使觀眾「提神」不少,但卻使劇情的推展顯得突兀,有時更似反客為主,分散了主線的張力。舉例說,C在其中一幕一面唸對白一面玩啞鈴,突然開了啞鈴的蓋子把啞鈴當作水樽來喝,雖有心思,但不免有為笑料而笑料的騎呢之嫌,即使以C的MK妹性格解釋亦難以自圓其說。類似的例子有G扮演C出外想抽煙的一幕,這裡就按下不表了。
如果說「橋唔怕舊」,筆者真的不敢苟同。愛情已經被說了千遍萬遍,可是仍是會被說下去,但說的方法是否應該有點不同或是看來有點不同,即使說的是大同小異的都市愛情,是否都應該「源於生活,高於生活」?縱觀全劇,娛樂性豐富、演員的表現不俗,只是隱隱然覺得「源於生活」是做到了,離「高於生活」還有一段距離。
觀賞場次︰2013年4月20日 8pm,西灣河文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