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號 我是藝評人    文章類別
【專題】我是藝評人
劇場:小西(香港)
文:小西

 1. 可簡述首次撰寫藝評的經過和刊登的地方嗎?

 

文題是〈猶豫虛弱〉,談的是當時的實驗劇團「沙磚上」的作品《你在此》。記得 1991 年 11 月,一夜看罷《你在此》無眠,於是拿出記事簿,草草記下自己的所思所感。「文章」寫好了後,也懶得再抄寫一次,隨手便寄去了《越界月刊》。《越界》是當時一份綜合文化刊物,刊有不少藝術與文化評論,內容豐富,文風銳利。年少多虛榮,自然渴望被看見,還要是「很有型」地被看見,《越界》夠酷,這大概也是當時促使我投文的誘因之一。話雖如此,卻沒想到當時《越界》編輯慎而重之的打電話來,說文章寫得很好,將於 12 月號刊登,並鼓勵我以後多寫。就這樣,一寫便寫了差不多二十三年。


2. 除了寫藝評,你日常從事甚麼類型的工作?


主要是在大學教書,跟大一學生一起研讀中外人文經典。


3. 每年平均觀賞多少個演出?當中包括甚麼類型?


由於我跟梁偉詩在報刊上分享同一個劇評專欄,每月起碼供稿一篇,所以每年起碼看廿四到五十個演出不等。至於演出類型,基本上是甚麼都有。不過,我一直對小劇場(尤其是實驗演出)有偏好,所以看小劇場演出也較多。除此之外,近年也多看當代舞蹈的演出。


4. 看演出前及看演出時,會做怎樣的準備?或有甚麼特別的習慣?


沒甚麼特定的習慣。如果情況許可,看演出前會先搜集一些相關資料。若果是搬演外國劇本或文本,演出的創作成分主要在於導演,會先找劇本來讀讀,看看導演加減了些甚麼。有時也會找些跟演出可能有關的其他資料來看,例如去年談意珩的《蕭紅》,便特意找了陳慧儀的蕭紅研究來看。


5. 有甚麼寫作習慣?


看罷演出後,我很少即時動筆,要醞釀。但醞釀時,也只是等,我是那種到開筆時才知道自己要寫甚麼的人。有時,也會跟友人先交流一下,讓還未成形的想法成形。寫作的時候,主要需要安靜,最好在家裡,因為資料較齊全。現在不少資料都可以上網找,所以也必須可以上網。也試過在辦公室趕稿,但一般無法在公眾地方寫稿。文稿方面,我習慣一口氣寫,寫了便寄出,很少大改,最多執錯字。


6. 有甚麼人物/作品/地方/場地/書籍,是你在藝評生涯中最難忘的?或認為值得推薦予讀者的?請列出三個,並簡述原因。

 

(一)鄧樹榮:2003 年,我跟陳國慧花了差不多一年時間,深入研究香港劇場導演鄧樹榮的作品。基於研究方法論上的考慮,我跟陳國慧多次拜訪當時鄧樹榮於火炭的工作室,透過田野式觀察,看看鄧樹榮如何在演員工作坊中發展與落實自己的表演理念與體系。這個長期滲透式的觀看經驗,基本上徹底改變了我對表演、評論與研究的看法。


(二)紐約:2009 至 2010 年期間,我獲亞洲文化協會利希慎基金獎助金,留美遊學一年。訪問一年,除了休息充電之外,主要目的是到美國文化樞紐紐約,實地觀察文化與城市發展的關係。期間,除了看了不少有趣的外外百老匯演出,也見識了紐約在文化基建方面的深厚強大。記得到紐約不久,德國舞蹈家翩娜.包殊過世,紐約城市大學隨即舉辦了一天的紀念放映活動,除了播放包殊的作品,更找到各路舞蹈研究學者細說包殊的種種。這些學者的專業表現,不在話下,但令人更難忘的,是與會的紐約觀眾的文化修養,實非一兩棟空降的文化大白象所能催生出來的。


(三)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多年來跟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合作,做過大大小小的劇場研究、講座、研討會、工作坊,後來更成為它的董事,對於我如何開拓文化視野與實驗一些看似瘋狂的意念,實在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7. 藝評人的苦惱和樂趣。


苦惱是不能當個普通的觀眾。香港的文化界,圈子小,只要你不是宅男宅女,很快便會跟圈子人士有不同程度的交往。作為藝評人,圈中人固然對於你有不同的期望,看罷演出,藝評人很多時都沒有保持沉默的自由。當然,樂趣也是有的。跟人交流,是人類的天性。有時,能跟讀者、創作人、觀眾、藝評人交流,甚至交朋友,可是人生的至樂。


8. 關於藝評(人),我想說的是……


「近年多了從事劇評培訓工作,有一感想,曾公開講了幾次,也不是甚麼秘密:我並不擔心劇評缺乏新人,因為新人從來都有。唯一分別是現在新人入行的條件較好,我當年入行時,基本上是無師自通,沒甚麼機構搞甚麼劇評班,還有人跟你傾並批改文章。不過,能留下來長期從事劇評寫作畢竟是少數。況且,不少從事劇評寫作的年輕人,可能只因為對劇場感興趣、想多了解劇場這一門藝術,才投身劇評寫作。其實這也不錯,是很好的「觀眾發展」(audience development)活動。劇評人固然可以教育觀眾,但劇評寫作何嘗不是教育活動?有業界朋友擔心,如此『玩玩吓』,會否對專業劇場發展構成傷害?其實多一點專業觀眾,又怎樣對專業劇場發展構成傷害呢?況且,正如劇場對於不同的創作人(專業或業餘的)來說,往往意味著不同的東西,劇評的情況亦然。正如一個健康的戲劇生態,既需要大劇場,也需要小劇場,既需要專業劇場,也需要業餘劇場,劇評寫作也是愈是百花齊放,便愈好。Make the best work 固然重要,make a scene(成行成市)也是創造一個戲劇創作盛世所不可或缺的。」(〈關於劇評與當代劇場發展〉)



作者簡介:資深劇評人、劇場研究者,另為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