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號 我是藝評人    文章類別
【專題】我是藝評人
音樂:朱振威(香港)
文:朱振威

1. 可簡述首次撰寫藝評的經過和刊登的地方嗎?

我的評論生涯是從一本音響雜誌開始,那時是大學二年級,都是寫碟評。至於演藝評論就是在一家男性時尚雜誌擔任編輯開始,因為文化版歸我管,有自己地盤嘛。後來機緣巧合的一次約稿,有一篇藝評刊登在《信報》。評甚麼竟然已忘記了,只記得出版時,自己的文章就在前輩周凡夫鴻文旁邊,頓感與有榮焉,沾沾自喜了好一陣子!慢慢就在不同報章與雜誌應約撰寫藝評了。

2. 除了寫藝評,你日常從事甚麼類型的工作?

我的本業是自由身的音樂導師,主要教授敲擊樂、唱歌與擔任合唱指揮。最近還開始教 ukulele 呢!

3. 每年平均觀賞多少個演出?當中包括甚麼類型?

平均每個月有一個吧?都是音樂演出為主。

4. 看演出前及看演出時,會做怎樣的準備?或有甚麼特別的習慣?

我主要寫樂評的,看演出前都會了解當晚曲目以及演出者,或者會參考作品/演出者的錄音。演出時都會在場刊做筆記。但我是很大意的人,常常得在前台向演出單位的工作人員借筆,不知算不算是特別的習慣。哈!

 

5. 有甚麼寫作習慣?

自從成為 iPad 用家後,看完演出都會立即在自己的網誌把即時感想寫一篇短評。到正式動筆時就會把那篇博文擴寫成稿件。又,我愛躺在沙發上寫稿。(小朋友切勿模仿!)

6. 有甚麼人物/作品/地方/場地/書籍,是你在藝評生涯中最難忘的?或認為值得推薦予讀者的?請列出三個,並簡述原因。

(一)2008 年的「台北國際合唱音樂節」。那一次是第一次參加,也是第一次認識到一大批台灣的同行。見到台灣的合唱環境很不同,感受很深,寫了一篇長文。投稿到某報卻遲遲未有出版,跟編輯聯繫才知道文章太長,找不到版位刊登,唯有經刪節後才順利問世。後來把原稿投稿及台灣的《謬斯客》雜誌,下一期就原文照錄了——又是一個港台大不同吧?

(二)又是 2008 年,應約評論男高音杜鳴高(Placido Domingo)的香港演唱會。大意的我竟然到了機場博覽館才發現票都遺留在家中。門票已經售罄,心慌之際才發現有黃牛黨,結果以比預定稿費還要高的價錢購得門票,才得以完成任務。自此對門票這事情,絕不大意。

(三)最難忘的人物及書籍肯定是黃牧以及他在《明報周刊》的樂評結集。我的音樂啟蒙是來自黃牧的《音樂家與音樂欣賞》一書。後來把他的樂評集都盡數拜讀,除了音樂修養有所長進,也開始知道甚麼是樂評——他評的可是歐美大城市的演出啊!演出者盡是音樂界天皇巨星!

7. 藝評人的苦惱和樂趣。

先說樂趣吧:有甚麼比起收錢(稿費)看演出來得有趣?但伴隨的苦惱是:萬一遇上平平無奇的演出,也不知從何評起。終究是一份工作,必得完成。

8. 關於藝評(人),我想說的是……

還不是鍾愛某種藝術的凡人一個?只是話比較多而已,哈哈哈!



作者簡介:香港中文大學現代語言及文化系首屆本科畢業生。畢業後一直飄泊於各式文化事業:從唱片公司數據庫主任到電台客席主持到男性雜誌編輯到中學教師不等。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合唱團音樂總監兼指揮,同時擔任多家學校之敲擊導師及樂隊指揮。自中學起筆耕多年,樂評影評文化評論時裝鐘錶人物專訪一概寫過,作品散見於港台兩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