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 |
類別 |
出版日期 | 2012年6月 |
簡介 | 《藝評》(Artism)未能定期出版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有限的資源加上編採的工作量固然是問題(希望不是藉口);而改版後對我們刊物內容和設計的要求,加上在讀者給予的寶貴建議和我們的想法之間拿捏平衡,令這份刊物在追求美善的同時,我們也希望它能夠更貼近讀者,讓這個渴求專業藝評刊物的城市,能夠多一點空間與聲音。本會在年初啟動了網上發表平台「藝PO」(http://www.iatc.com.hk/criticspo/),希望是策動的另一種方式。
本期專題為「以史入戲.由劇觀史」,源起自香港去年多個以辛亥為題材的戲劇作品,這片自由之土蔓生著有關革命的創作,對過去、對未來都是重要的啟示;而兩岸三地處理歷史題材的方式和實踐,對我們思考歷史與劇場、創作和社會的關係亦有參考價值,因此「致群劇社」在年初進行的「歷史如何走進戲劇」論壇是一個交流的入口。
論壇策劃人之一張秉權在本期專題先分享他在策劃背後對歷史和創作的思考;至於北京林克歡在論壇提出創作人「有話要說」的動力之於「歷史劇」的重要性發人深省,專題把其發言稿原文刊出。台北于善祿在論壇的發言稿亦是全文刊載,讀者可管窺當地舞台演示歷史的方式。而澳門李宇樑則梳理當地以歷史為題創作的發展脈絡,四種經驗互相借鏡在論壇中已引發思考,希望《藝評》的記錄和整理可以延伸為進一步參考。
至於「演藝脈絡」則摘錄論壇中雲集本地創作人討論「歷史與劇場」的環節,更全面地記錄了去年這些創作的背景和理念。本期新設欄目「劇場外望」嘗試突破「空間」,不少藝評人/創作人都常往海外觀演交流,其經驗一方面是個人的,但對香港來說其觀照的意義亦是重要的。「藝評空間」今期三篇文章都很有意思,我們期望能邀約更多不同演藝界別的藝評人參與其中,讓《藝評》/藝評更見精彩。
圖片參考:
免費贈閱 |